物理化学简明教程(印永嘉)化学动力学13679474案例.ppt

物理化学简明教程(印永嘉)化学动力学13679474案例.ppt

  1. 1、本文档共1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分析: ( 2) 当系统中压力足够低,k2[M] << k3, (9.63)式变为 kuni = k1 [M]= k0 反应速率为: r = k0[A] = k1[M][A] 若系统中并未加入惰性气体时,则[M]=[A],上式为 r = k1[A]2 (9.63) 单分子反应在低压下表现为二级反应。 * 虽然林德曼理论有许多成功之处,但根据该理论的一些假设所求出的活化过程速率常数k1及单分子反应速率常数kuni及k?,k0在数值上与实验结果常有较大差距。后来,在修正、改进林德曼理论的基础上,又发展起来了数个单分子反应速率理论,如邢谢伍德(Hinshelwood)理论、斯来特(S1ater)理论、RRK理论及RRKM理论。但是,林德曼理论是这些单分子反应理论的基石。 * 碰撞截面=?(rA +rB )2 一个A分子每秒钟碰到B的次数为: 1. 碰撞频率Z的求算 设 球不动, 球对B球的相对速度为 B A A B 其中 为约合质量 * 若单位体积内A的个数为NA /V,则: * 如果是同种分子碰撞: 其中cA’为数密度 /分子·m-3 d为分子直径 / m dAB 为分子半径之和 / m M为摩尔质量 /kg · mol-1 * 解: 例题10 试计算p?和700K时HI分子的碰撞频率,已知dHI=3.50×10-10m , MHI=128×10-3 kg · mol-1 从计算可见,碰撞次数很大,如果每次碰撞均能发生反应,则反应瞬间即可完成,但事实并非如此。 =1.05×1025分子·m-3 =1.02×1031m-3 ·s-1 * 碰撞分子对相对(平)动能的分布符合玻耳兹曼分布, 即 有效碰撞分数q: 即?B>?c的碰撞分子对占总碰撞分子对的分数。 2. 有效碰撞分数q的计算 其中Ec=Lεc称为活化能(又称临界能,阈能) *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在单位体积内,双分子反应的速率: r = k’cA’ cB’ 3. 速率常数 k的计算 经单位换算:k = k’×1000 ×L /m3·分子-1 ·s-1 * 碰撞理论有两点成功处 (1)物理图象简明而清晰,解释了Arrhenius 公式,对分子结构简单的反应,理论上求算的k值与实验测定值也能较好的吻合。 (2)碰撞频率与温度有关 4. 碰撞理论的成功与失败 * 在通常温度下,EC >>?RT 所以Ea ? EC * (1)碰撞理论本身不能预言Ec值,求k时借助于Ea值,所以失去了从理论上预示k值的意义 (2)碰撞理论应用于结构复杂一些分子的反应,偏差较大,有的甚至相差108倍,这说明硬球模型过于粗糙,如: 碰撞理论的两点不足之处: 必须碰撞到Br的位置上,才能发生反应。因此人们又设想,除了能量因素外,还要考虑方位等因素,所以提出方位(几率)因子P: * 过渡态理论又称活化络合物理论和绝对反应速率理论。是1931?1935年由艾林(Eyring)和波兰尼(Polanyi)提出的。这个理论的基本看法是:当两个具有足够能量的反应物分子相互接近时,分子的价键要经过重排,能量要经过重新分配,方能变成产物分子,在此过程中要经过一过渡态,处于过渡态的反应系统称为活化络合物。反应物分子通过过渡态的速率就是反应速率。 §9.7 基元反应的过渡态理论大意 * 此时势能最低 1. 势能面和过渡态理论中的活化能 核间距rBC 对于反应 A +BC ?AB +C,最简单的情况是三原子共线: A···B···C,体系的势能可在三维空间表示,见下页: 势能 re r< re: 对抗核间排斥力而做功,势能急剧增加。 re: 分子平衡核间距 B C B C B C 例如BC 分子 的势能曲线V = f (r) : B C r> re: 增大BC间的距离,对抗化学键能而做功,势能增大。 * 反应途径:R ? Q ? P 凡势能相同的点连成曲线——等势能线 S: A、B、C三原子完全分离状态 R:反应物, A远离BC 分子 势能 1. 势能面 P:产物, C远离AB 分子 Q: 过渡状态 A··B··C Q * 为方便起见,通常将立体的势能曲面投影到rAB和rBC平面上, 凡势能相同的点连成曲线, 这种曲线称为等势能线。这就好像在地图上用等高线来表示地形的高低一样, 如图9.8所示。 图9.8 反应系统势能面投影图 1. 势能面 * 在等势能线旁标注的数值是指势能的相对值,数值愈大,表示系统的势能愈高;数值愈小,表示系统的势能愈低。 图中等势能线的密集程度代表势能变化的陡度。例如当rAB和rBC很小时,势能急剧升高;

文档评论(0)

ddf55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