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乘法交换律》说课稿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加法、乘法交换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2.加法、乘法交换律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3.教学目标。 4.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乘法交换律。 5.教学难点: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乘法交换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定律展开猜想,并能进行举例验证。   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教师怎么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加法、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就会,只是比较零散,没有系统的表达。知识点本身的学习并不应“浓墨重彩”去渲染?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是什么”和“怎样做”,还应该引导学生去猜想、去探究“为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才能够凸显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一学科特色?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给学生一个问题模式,让学生“知道怎样思维”,让学生感悟一些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因此设计本课教学的基本思想是:   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   二是重视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定律的发现过程,大致应该经过以下几步: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得到规律。   三是给学生提供机会经历“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   三、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分四部分教学。   (一)情境创设主题图导入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李叔叔利用五.一大假的时间骑车旅行呢?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举例猜想规律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主题图)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问: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⑴解决例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   我们看,同一个问题,我们分别用上午骑的加下午骑的和下午骑的加上午骑的,都能把问题解决,结果都一样。我们再举几个生活中的类似的例子。(如读书第一天、第二天;吃水果上午的数量和下午的数量……)根据学生说的内容,我有选择地板书。这样的设计,一是想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模仿能力,同时也为下一环节概括“加法交还律”打下坚实的基础   40+56○56+40……   ○里填什么符号?   仔细地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学生在举了大量的生活实例后,急于想表达、想交流,这时的同桌交流就满足了他们的愿望,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进而组织学生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概括出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后,和都不变呢?仅通过这几个例子,现在我们只能说它只是一种猜想,要等到证明后,才能下这个结论。那怎么才能说明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呢?(举例子)   (2)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给大家具体说明一下怎么举例,至少要举多少个?为了验证猜想,举例可不能乱举,要尽量全面。0、小数、分数、多位数的……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让孩子们真正举例去试一试。   现在,有了这么多例子,能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结论么?有没有谁举例时发现了反面的例子,也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变了?我以为,教学运算律主要让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只注意让学生举出实例进行验证,而忽视了能否找到反例的问题。对于不完全归纳法来说,举出的正例越多,则意味着结论的可靠性越大;但若发现了一个反例,则可推翻结论。因此,我设提了“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有没有不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无法找到反例,加深了对结论可靠性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和体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严谨性。   这样看来我们能验证刚才的猜想么?   我们把这一结论说一下(男生、女生、全体)   “符合加法交换律的算式有几个?通过刚才大量的实例,使学生发现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总也举不完,再用特定的数已经满足不了这种需要,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怎样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所有的例子呢?”启发学生探究新的表达方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可以是字母、符号、文字。对于学生的各种回答,教师给予了积极肯定,数学上通常用a+b=b+a《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个重要的数学学习内容。但我们更想让学生亲历这样的过程,让他们在情境中,积极的思考中去感知符号表示的优越性。   (3)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口答)   54+36=()+54105+87=87+()   a+b+()+a3+m=m+()   2.想一想,过去我们学过

文档评论(0)

过河的卒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