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la 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 张晶1,王香梅2 (中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山西太原,030051) 摘 要:Bola型表面活性剂是以一根疏水链连接两个亲水基团构成的两亲化合物。介绍了bola型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与性能,概述了bola型双亲表面活性剂与传统表面活性剂相比的优点及其在体相中形成的囊泡的特征。重点介绍了各种类型的bola型双亲表面活性剂的主要合成方法及用途。最后对其研究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 bola型双亲表面活性剂;囊泡;合成 中图分类号:TQ072 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Progress of Bolaform Surfactant Zhang Jing1,Wang Xiang-mei2 (cheistry of science college, 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 ,Taiyuan,030051) AbstractBolaform surfactant is a hydrophobic segment which connected two hydrophilic segments. Intoduce bolaform surfactant molecules'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ola type surfactant and classic surfactant and the vesicles insolutions are outlined. With a detailed recommend the major synthetize and application. Finally, the potential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on bolaform surfaetants is prospected. Key words: bolaform surfactants; vesica; synthesis 1引言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即使在很低浓度时也能显著降低表(界)面的物质目前一般认为只要在较低浓度下能显著改变表(界)面性质或与此相关的性质的物质都可以划归表面活性剂范畴。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属功能高子,可分为无规型、嵌段型和接枝型等几种分子构型。其中嵌段型和接枝型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具有特殊结构,在表面活性方面具有一些特殊性能。两个极性头基用一根或多根疏水链连接键合起来的化合物[],它因形似南美土著人的一种武器ola(一根绳子的两端各连接一个球)而得名最简单的ola型表面活性剂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示意图(两端为亲水极性基团;中间为疏水链) 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点,决定了其独特的应用性能。传统的表面活性剂是由一个疏水链和一个亲水的极性头基组成,改变和提高其表面活性的方法局限于加长疏水链或几种表面活性剂复合使用;而bola型表面活性剂通过改变即可轻易改变其表面活性,人们称它为新型表面活性剂。“bolyte”或“bolion”)[2]。上世纪70年代末,对此化合物有一些零散的研究,到1979年,Kunitake首次得到了由bola化合物聚集形成的单层类脂膜对于其中疏水链较长的bola型化合物。德国的Fuhrhop[3]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首先使用了bola两亲化合物(bola-amphiphile)这一名词,并且在2004年发表了长达37页的有关这一方面的综述[4]。另外Zana、Menger、Mitsutoshi、Masuda等和其他许多化学家[5]也就bola型表面活性剂发表了大量论文,申请了许多专利。由上世纪80年代开始,bola化合物形成的单分子膜的优异热稳定性被发现,由此掀起了bola化合物研究的热潮,持续至今。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bola型表面活性剂的合成研究情况,并对其研究前景作了展望。2 基本性质 Bola型表面活性剂MLM),进而形成单分子层囊泡水相中形成有序分子聚集体CMC)一般高于传统的表面活性剂;水相中形成的聚集体数目较小,并且可以形成球形、棒状和盘状等多种形态的聚集态胶束[6]。这是由于bola型化合物具有两个亲水基团,分子在溶液表面采取倒U型构象,即两个亲水基伸向水中,中间弯曲的疏水链伸向气相。 Bola化合物的另一个特点是表面张力——浓度曲线往往有两个拐点,在溶液浓度大于第二转折点以后溶液的表面张力保持恒定。早在上世纪50年代,人们就发现了这一现象[7-13],但是直到近10年间,这一现象才得到比较清楚的解释。 Bola型分子在水相中可以形成单分子层囊泡与单头基两亲分子形成的囊泡相比其独特性表现在由于MLM是由一层分子形成因此其囊泡较薄厚度

文档评论(0)

文彩飞扬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柏**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