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法分析和总结.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3

一.耳针法(耳穴埋豆)

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手脚朝上,脏腑和肢体器官的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性。

耳穴疗法 在耳廓上有关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耳穴疗法种类毫针、埋针、艾灸、放血、按摩、压籽、耳穴注射、贴膏、磁疗等。

为使局部达到持续刺激,临床采用磁珠、菜籽、王不留行籽等,附在耳穴部位,以小块胶布固定,称为“耳穴压籽”。

《千金方》:“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

治疗目的:通过其疏通经络,推动、驱散病灶中郁滞的气血和病气,调节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神经、体液学说:耳穴良性刺激使全身组织器官通过神经和体液综合调节实现,特点是双向调节作用。

选穴的原则1.按疾病相应部位选穴:如胃病取“胃”。2.按循经辨证选穴:如偏头痛属足少阳胆经循行部位,选“胆”。3.按脏腑辨证选穴:脱发、遗精选“肾”。4.按现代医学理论选穴:输液反应选“肾上腺”,月经不调选“内分泌”。5.按临床经验选穴:如“神门”有镇静、镇痛作用,可治疗失眠、痛经等病。

四、适应症

临床内、外、妇、儿、五官、伤科及内分泌代谢等疾病。2.失眠、老年便秘、预防感冒、晕车、预防和处理输血、输液反应等。

五、禁忌症 1.耳廓上有湿疹、溃疡、冻疮。 2.习惯性流产、妇女妊娠期,尤其是子宫、卵巢、内分泌、肾等穴禁用。3.年老体弱、有严重器质性疾病慎用。

六、影响耳穴压籽效果的因素 1.诊断明确2.取穴恰当3.取穴准确4.手法正确七、常见病症应用

(一)不寐: 神门、心、交感。

(二)便秘 大肠、直肠、交感、三焦、脾、皮质下、肺、腹内分泌。

(三)痛经 子宫、内分泌、卵巢、肾、肝、神门。

八、操作1.评估(1)当前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有无感觉迟钝/障碍。(2)体质、取穴部位的皮肤情况。(3)心理状态、对疼痛的耐受程度。(4)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三)操作流程(35分)1.定穴

(1)观察法:拇、食指往后上方拉住耳轮。由上至下、从内到外,分区观察,在相应病变区有无变形、变色、结节、充血、丘疹、凹陷、脱屑、水泡等阳性反应。

消毒: 再次核对范围及顺序:自耳廓由上而下、由内到外、从前到后。

压籽

观察:(1)观察有无晕厥,疼痛等不适。(2)选择按压手法。

泻法:强刺激;常用于体质强壮的急性病、实证、瘀证、疼痛等。补法:轻刺激;用于体质较差的慢性病、虚证等。

平补平泻法:中等刺激;常用的刺激法。

健康指导(1)留籽时间:留籽3-5天。留置期间嘱患者用手反复按压以刺激局部穴位,1-2min/次,2-3次/天。

(2)定期刺激:拇、食二指在耳廓前后捏住贴敷的压籽,一松一紧按压。6.起籽

九、操作注意事项

1.耳穴压贴期间,患者能感觉到局部热、胀、麻、痛或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观察局部皮肤情况。2.皮肤不湿水,每4h按压一次,以提高疗效。3.每侧耳廓每次贴籽穴位10个以下。留籽3~5天,天气炎热、汗多可缩短时间。4.孕妇做宜用轻刺激手法,习惯性流产史孕妇慎用。5.压籽后患者自行按摩,以按压为主,切勿揉搓,以免搓破皮肤造成耳穴感染。6.如胶布过敏,局部出现丘疹、瘙痒感,停3-5天再贴。

二.艾条灸法

、艾灸定义 艾灸法是用艾绒制成艾条,点燃后在人体某穴位或患处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包括艾条灸、艾炷灸、温针灸、热敏灸法等。

功能主治:艾草芳香、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为妇科要药。

治疗/护理目标1.缓解或解除各种虚寒性病证的临床症状2.通过艾灸,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目的。

四、适应症

(一)温经散寒

治疗脏腑虚寒证及实寒证如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湿痹痛、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腹痛、泄泻、痢疾等。

(二)回阳救逆:凡气虚下陷或阳气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以扶助虚脱之阳气。临床常用于治疗亡阳虚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泄、久痢、痰饮等。

(三)消肿散结 乳痈(急性乳腺炎)初起、瘰疬(颈淋巴结核)、瘿瘤等疾病。

(四)保健强身五、分类

艾灸(1)艾炷灸①直接灸:瘢痕灸、无瘢痕灸②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

艾条灸①悬起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②实按灸:太乙针灸、雷火针天灸

温针灸

温灸器灸

其他灸法(1)灯火灸(2)天灸:白芥子灸、蒜泥灸

(二)艾条灸法:

一般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两大类:

悬起灸: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而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

温和灸

文档评论(0)

hao1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武汉豪锦宏商务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IP属地湖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20100MA4F3KHG8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