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第四章--温病的辨证(课堂PPT).ppt

温病学-第四章--温病的辨证(课堂PPT).ppt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下焦则无非热邪深入,消铄津液,涸尽而死也。温*温二、三焦证候的相互传变*温吴鞠通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温顺传:温邪始犯上焦手太阴肺,继则传至中焦阳明胃的过程。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温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温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在内容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卫气营血辨证客观反映温邪入侵人体后,人体的防卫功能、脏腑的气机和功能,机体的营养物质所发生的病理变化。他揭示温病发生和发展规律,把温病变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基本上符合临床实际情况。但这一辨证方法也存在不足之处:⑴未能辨明具体病变脏腑。⑵只论述了病变过程中的实证,未论述病变后期证候。⑶只论述温热性质证候,未论述湿热证候。*温三焦辨证基本上反映温病病变过程中初、中、末三个不同阶段的病候,辨证的部位和脏腑也较明确,而且既辨认了温热证候,也辨认了湿热证候。但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⑴三焦划分法不够精确,科学性不强。⑵未论述温病实热出血证,所论述的动风证也只有虚证无实证。不符合临床实际情况。*温上焦病变--卫气营血证候中焦病变--气分阶段下焦病变--无卫气营血证候*温再见*温病理:营热阴伤,扰神窜络。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证候特点:可外传气分(透热转气),也可内传血分。转归:⑴邪退,遗留营阴耗伤证。⑵邪从营入血。*温(四)血分证定义:温邪深入血分,引起血热亢盛,耗血动血,瘀热内阻所出现的证候类型。形成:1.营分邪热未能透转气分而深传血分;2.卫分或气分邪热未解,越期传入血分;3.伏邪始自血分发出。证候:身灼热,躁扰不安,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温病理:动血耗血,瘀热内阻。辨证要点:身灼热,神昏谵狂,多部位急性出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证候特点:证情危重凶险。血分证病例尿血、便血*温转归:⑴邪退,遗留营血耗伤证。⑵内闭外脱,甚或死亡。*温1、影响卫气营血传变的因素:温病是否发生传变以及传变的方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二、卫气营血证候的相互传变*温一是感受病邪的性质不同,传变方式有异。如风热病邪在卫之邪易传入肺,再传至胃,但也可发生在卫之邪直接传入心包的“逆传”。暑热病邪伤人疾速,传变不分表里渐次。湿热病邪传变较慢,多呈渐进深入,病邪多久留气分,化燥化火后亦可传入营血分。*温二是感受温邪的毒力大小,对传变也有影响。如《温疫论》中所说的“毒气所钟有厚薄”。感邪较重的,病情较重,传变也较迅速;感邪较轻,传变较少或较慢。*温三是不同类型的体质,对传变也有重要的影响。同一类温病,所感受的是同一种温邪,但传变情况也可各不相同。如素体阴虚火旺者,感受温邪后,更易耗伤阴液,热势更盛,传变迅速,在病的后期易出现阴虚之证。素体阳虚者,在感受温邪,特别是感受湿热病邪后,较易损伤阳气,病之后期易出现“湿胜阳微”的变化。*温四是治疗是否及时恰当,对传变也有重要的影响。如治疗及时恰当,可祛除病邪而不发生传变。误治或失治,或伤及正气,或助热恋邪,则可促使病邪深入内陷,而使病情恶化。*温传变形式1、邪自表入里“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2、邪从里达表伏邪透热转气3、不按次第传变同病顺传:温邪→卫→气→营→血逆传:邪从肺卫→营分心包*温模拟病例(一)患者发热2天,微恶寒,头痛,出汗多,咳嗽,口渴,舌红,舌苔薄黄,脉数.卫气同病*温模拟病例(二)患者发热4天,头痛,汗多,咳嗽,口渴不欲饮,心烦不寐,大便带血,舌深绛,舌苔黄厚,脉细数.气血两燔*温第二节三焦辨证*温三焦辨证简介三焦辨证为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倡导。吴氏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将温邪所导致的三焦所属脏腑功能失调,以及实质性损害后出现的临床症状,归纳为三焦证候类型,确定了病位、病变类型以及证候性质,为确立治疗原则提供了依据。*温早在《金匮要略》中已有三焦辨治热病的记载:“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血尿,亦令淋秘不通”金元刘河间“上焦热而烦渴者,宜牛黄散;…中焦实热,宜栀子黄芩汤、三黄丸;…病在下焦肝肾,宜养血养阴。”故叶天士有“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2****866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