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知识归纳知识点总结六.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基础知识归纳知识点总结六

经络总论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十二正经,奇经系统

络脉:十五络脉,孙络,浮络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分布:

阴经:四肢内侧和胸腹

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阳经: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记忆方法:

太阴在前厥阴中,少阴内侧后面行,

外侧为阳阳明前,少阳太阳前后从

走向与交接规律:阴升阳降

走向:手之三阴胸走手,手之三阳手走头,

足之三阳头走足,足之三阴足走胸。

交接:胸部阴经相互衔,阳经交接于头面,

表里阴阳在肢端。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一肺二大三胃经,四脾五心六小肠,

七膀八肾九心包,三焦胆肝相连行。

奇经八脉

冲脉任脉督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的区别

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无表里配伍关系;除任督脉外无专穴专

线

奇经八脉的作用

密切与加强十二经脉的联系;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经络的生理作用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一腧穴的概念

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

针灸施术的部位。

腧穴的特性:低电阻高电导,更为密集的血管神经

及神经感受装置

腧穴的形态结构:多层次的立体结构

二腧穴的分类

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三类腧穴特点及区别

分类特点数目

十四经穴定名、定位、定经361

奇穴定名、定位、不定经约60个

阿是穴不定名、不定位、不定经不定(天应穴)

三腧穴的治疗规律

近治作用——腧穴主治规律的共性

“腧穴所在,主治所及”

远治作用——十四经腧穴的主治规律,尤其是十二经脉四肢肘膝

关节以下的腧穴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特殊作用——某些腧穴的主治特点

双向良性调整作用相对特异治疗作用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头部:额角发际间九寸,前后发际为十二,

十八大椎至眉心。

躯干部:肩胛骨间距离六,两乳之间共八寸;

岐骨至脐量八寸,脐至曲骨作为五。

四肢部:腋前至肘定为九,肘腕十二寻横纹;

髀枢至膝量十九,膝中外踝定十六;内侧十八又十三;辅骨上下

有区分。

解剖标志定位法:标志

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三

寸)

简便取穴法:

合谷穴:一手拇指指尖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指蹼缘上,

拇指尖下即为合谷穴。

列缺穴: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

食指尖下即为列缺穴。

丰隆穴: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大椎穴:后正中线,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

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

梁门穴: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刺灸法

行针基本手法

提插法:指力均匀;幅度3~5分频率;60次/分

捻转法:指力均匀;角度180°;勿单向捻针

一般留针30分钟左右;左手持消毒棉球,右手轻捻针柄,将针拔

(五)晕针的处理

症状: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甚至神志昏

迷、血压下降

处理:

立即出针,去枕平卧;轻者静卧,给饮温开水

重者指压水沟、内关等穴,或艾灸关元、气海

仍不省人事者,采取急救措

二、灸法

灸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施灸材料,点燃后借其温热、药物作用于经

络腧穴,用于防病治病的一种方法。

艾炷灸

无瘢痕灸

腧穴皮肤涂以介质;患者感灼痛时换炷再灸,一般灸3~5壮;多

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腹泻等

隔姜灸

生姜切薄片,针刺数孔;将姜片、艾炷放置在腧穴上;患者感灼

痛时换炷再灸,一般灸5~10壮;多用于风寒感冒、呕吐泄泻。

艾条灸

艾条一端点燃,距离皮肤2~3cm施灸;旋转或上下移动施灸,以

免烫伤;每穴灸5~10分钟,患者局部皮肤有温热感无灼痛;保健

灸、一般疾病皆可应用

温针灸

艾条切2cm长小段;点燃后置于针尾施灸;多用于风寒湿痹

天灸

日期选择:三伏天、三九天

药物选择:刺激性的药物,如白芥子、大蒜等;

穴位选择:背俞穴为主;

贴后皮肤出现红晕,感到温热犹如施灸,甚至局部皮肤起泡;

文档评论(0)

聚好信息咨询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公司能够提供如下服务:办公文档整理、试卷、文档转换。

认证主体鹤壁市淇滨区聚好信息咨询服务部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0611MA40H8BL0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