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仲迈与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pdfVIP

刘仲迈与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pdf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仲迈与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

刘仲迈与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义疏》评介)

魏雪舫

刘瑞瀜,字仲迈,湖南浏阳人。1935年曾执教于南京中央国医馆

国医研究班,讲授《伤寒论》。据其学术传人,江苏名医南通陈伯涛

先生介绍云:“刘师仲迈,道德文章,望重一时,少时颖悟过人,誉

满湘江。曾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以母病不起,乃从湘赣一带号称

医之神者刘崑湘先生游,术宗仲景,尽得其传。”(陈伯涛◎仲景方与

临床◎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157.)另在《伤寒杂病论义

疏》书后,有仲迈先生自跋一篇,对其家世,生平及学术思想,可资

参考。(本文引用条文,据电子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序号,

以便查对。)

1.湘本的来源与印行

民国初年,湖南名医刘世桢(崑湘)漫游江西时,在一山谷中遇一张

姓老者授以秘本《伤寒杂病论》,后经其宗人刘仲迈校后1932年于长

沙(由何芸樵氏手写)石印公世,即长沙古本,亦称湘古本。该书为

白文本,计十六卷。卷一至卷二“平脉法”,卷三“伤寒例”,卷四

“温病”,卷五“暑、热、湿、燥病”,卷六至卷十一“六经病”,

卷十二“霍乱痉阴阳易差后病”,卷十三至十六“诸可与不可”各篇。

当刘崑湘受书之初,即师事张老,“凡论中疑义密义,悉质而记

之”。崑湘先生致力于“岐黄扁张四圣之学”,有《医理探源》之著,

“先从事于《内经》、《难经》……继注《古本伤寒》,期传其真,六

越寒暑,至乙巳(1905年)草成”。(《医理探源◎自序》)后因战乱,其

中《古本伤寒》注稿多半散失,常抱残缺之恨。至1924年复与刘仲迈

积十余年之探索,推本师传之义,更互演绎”,由仲迈执笔,撰《伤

寒杂病论义疏》(以下简称《义疏》)十六卷,于1934年印行。(长沙商

务印书馆铅印本,14册两函。国内各地尚有馆藏,因系线装书,借阅

较难。)直至1999年刘炳凡先生等主编《湖湘名医典籍精华◎伤寒、金

匮卷》收载此书,予以再版。为简体横排,并加标点本。(湖南科技

出版社)但卷帙浩繁,又非单行,读起来仍觉困难。现有(2006)台

湾古本伤寒专家如原先生为促进对古本伤寒的学习研究做了大量工作,

今又不辞辛劳自行将《义疏》扫描成PDF版,在民间中医网站上公

开发布,极便查阅。

2.湘本的研究与注释

为古本作注者,首推刘崑湘氏,因注稿残缺,复经刘仲迈整理,

“秉承师说,述义成疏”,对全书进行注释。

刘仲迈认为〈伤寒论》之所以难读,由于讹阙已久,历代注家,

亦但随文衍义而巳。甚或“以己意妄为删削,有所不解,辄归咎于叔

和,……本之不明,道以终晦”。既得秘本,“幸遇真经,如开宝

藏……乃得洞其旨归,厘其章句,始知百家有百家之伤寒,而非仲景之

伤寒也”。又因通行本,“未备六气,温暑之治实有忌于桂麻,燥热

之方难取法乎柴葛”,医家遂有详寒略温之说。刘氏根据古本的篇目

和载文而论曰:“伤寒古名,本赅六气。伤寒杂病论者,犹曰外感杂

病论云尔。故首脉法以示诊要。次序例,明运气方宜,立伤寒传经正

治之法。次则暑湿燥热,温痉霍乱,各有专篇。次乃演六经为病以究

病变,而终之以可与不可,申误治之戒而垂医律。凡客邪正病,悉统

于伤寒。坏证末传,即兼乎杂病。至于温发伏气,暑伤气府,湿邪有

内外上下之分,燥热析五脏干移之变,六气中人,各有法度。立诊道

一贯之宗,垂料度腑脏之法,辨外感杂合之诊,权脏气乘行之变……见

病知源,奇恒备矣”。(《伤寒杂病论义疏?刘仲迈序》)

因古本载文与通行本不同者甚多,故刘氏注释多发挥己见,绝少

引用诸家之说。《义疏》卷帙浩繁,内容宏富,限于篇幅,略举数条

以观其梗概。如古本《平脉法》首条云:“问曰:脉何以知气血脏腑

之诊也?师曰:脉乃气血先见,气血有盛衰,脏腑有偏胜。气血俱盛,

脉阴阳俱盛;气血俱衰,脉阴阳俱衰。气独盛者,则脉强;血独盛者,

则脉滑。气偏衰者,则脉微|;血偏衰者,则脉涩。气血和者,则脉缓。

气血平者,则脉平。气血乱者,则脉乱。气血脱者,则脉绝。阳迫气

血则脉数,阴阻气血则脉迟。若感于邪,气血扰动,脉随变化,变化

无穷,气血使之。病变百端,本原别之。欲知病源,当凭脉变。欲知

病变,先揣其本。本之不齐,在人体躬。相体以诊,病无遁情。”刘

氏对此阐发甚多,其要论云:“此条为脉法大纲,示人以见病知源之

奥,平脉辨证之理。”“凡脏气之内变,六淫之外伤,邪之及体,气

血受病,气血扰动,病虽未见,脉象先形,故曰‘

文档评论(0)

153****92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中小学教案的个性定制:修改,审批等。本人已有6年教写相关工作经验,具有基本的教案定制,修改,审批等能力。可承接教案,读后感,检讨书,工作计划书等多方面的工作。欢迎大家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