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阅读答案.pdf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梁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2.抓住关键句,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3.理解作者借自然奇观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无坚不摧、坚忍刚强民族精神的歌

颂。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感染力,感悟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课文提示】

1.《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

布的磅礴、雄壮的气势,更由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的“勇往直前”很自然

和贴切地想到了人们的经历,由对黄河的歌颂涌向对人的歌颂,使读者受到极大的

启示和鼓舞。

2.本文语言优美,意境雄浑,感情真挚。借助欣赏图片和朗读,感悟作者的情感。

【正音正字】

驰骋chíchěng寒噤hánjìn雾霭wù’ǎi推搡tuīsǎng怒不可遏è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2.说起瀑布“”,你会想起什么?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飞瀑,“崖口悬瀑流,半空白皑皑”的奇景。

3.哪些语句体现了壶口瀑布的特点?

4.朗读“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

的边沿轰然而下,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如千军万马滚滚向前……尽管这样,

壶口还是不能收尽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在龙槽两边的滩壁

上散开来……,感受壶口瀑布”水势的浩大、湍急、汹涌,感受壶口瀑布带来的雄壮、

勇往直前的气势。

运用图片,进行直观教学,进一步感受壶口瀑布的壮阔气势,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文分析】

全文写作者两次看瀑布的情形。课文的第2段,写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他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这里,作者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写出了

壶口瀑布危险、气势磅礴等特点。

通观全文,可知作者不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他在写景中蕴含了丰

富的思想感情。第6段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复,压而不弯;不平则“

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几句,写出了作者赞美黄河的深意。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摘录文中最打动你的语句,并写出你的感受。

3.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择六题“思维训练”题作书面准备。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1.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

壶口瀑布具有壮阔、雄伟的气势;随着水势减弱呈现出另一种美。或庄重,或猛烈,

或舒坦,或细碎,壶口瀑布具有丰富的美的形态。

2.文章为什么要写黑猪掉进深沟的事?前面的“当地人说”几个字能否删除?为什么?

从侧面烘托激流汹涌,水流之急,水力之大。不能删除。因为这不是作者亲眼所见,

而是听“当地人说”的,可能有些夸张。如果删除的话,就与事实不符。

3.作者为什么要描摹集纳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的壶口瀑布?

作者将壶口瀑布的海“、河、瀑、泉、雾”等形态与人的“喜、怒、哀、怨、愁”结合

在一起。作者认定: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

4.“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在句话

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黄河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凶猛景象。

5.怎样理解第6段?

柔中有刚”、遇强则抗“”和“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

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6.为什么作者会从壶口瀑布想到中华民族?

作者写黄河不仅将它作为一条河来写,还赋予它一种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精神,

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黄河的美,在于充满阳刚之气的惊涛拍岸的

过程中,在惊雷行空般的咆哮声中,显示出祖国山河的粗矿雄伟,壮丽浩淼,显示

祖国壮丽山河;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又以它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自然品格,

孕育出中华民族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勇往直前的伟大品格,

歌颂中华民族;黄河,千百年来生生不息,而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继往开来,希望

中华民族永远保持、发扬这种民族精神。这些,就是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所以,

作者借景抒情,隐含着写作意图。

7.“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

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这里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是什么?作者又说:“不,简

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9****66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