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英国文学(2).ppt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节英国文学一、“湖畔派”诗人1.“湖畔派”:19世纪初期的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等,因厌恶资本主义城市文明,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所以被称为“湖畔派”诗人。他们寄情于山水,讴歌大自然,缅怀宗法制的农村生活,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其诗歌题材一般远离现实;但他们主张以朴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却带动了诗歌艺术的革新,成为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2.华兹华斯(1770-1850):“湖畔派”中成就最高的诗人。《抒情歌谣集》(1798)收入了他和柯尔律治两人的诗作;这本诗集再版时,华兹华斯为它写了一篇序言,这就是《〈抒情歌谣集〉序言》(1800)。他在序言中认为“所有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主张写“微贱的田园生活”,“以口语入诗”。这篇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华兹华斯的诗歌理论,不仅结束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而且成为20世纪欧美新诗理论的先声。华兹华斯写有波澜壮阔的心灵史诗《序曲》,以自然与人生的关系为主题的《丁登寺》和《不朽的征兆》,表现大自然是人生欢乐和智慧的来源的思想,熔清新和典雅于一炉。他被认为是开一代新诗风的大诗人。3.柯尔律治(1772-1834):《古舟子咏》(1798)、《忽必烈汗》(1816)等诗,具有神秘色彩,以自然、逼真的形象和环境描写表现超自然的、神圣的、浪漫的内容。《古舟子咏》借一个充满奇幻之美的航海故事,探讨罪恶与赎罪的问题,体现了柯尔律治的诗风。《文学生涯》(1817)一书包括了柯尔律治的文学评论的精华,其理论被后来的英美“新批评”派所继承;《关于莎士比亚的讲演集》(1818),则使他成为英国浪漫派莎评的重要代表。4.骚塞(1774-1843):他的诗作充满异域情调、怪异的形象和对中世纪的向往。长诗《审判的幻景》(1821)歌颂刚死的英王乔治三世,写他的灵魂如何进入天堂,以讨好王室。拜伦后来写了一首同名诗作,对骚塞进行讽刺。1815年左右,新一代浪漫主义诗人出现,把英国诗歌带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境地,其代表就是拜伦、雪莱和济慈。二、拜伦(1788-1824)1.初期作品: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日》(1807);出版后《爱丁堡评论》发表匿名文章对其进行挖苦;拜伦随即以长篇讽刺诗《英国诗人与苏格兰评论家》(1809)进行反击,同时评说英国文学界的各个流派,显露出超群的洞察力和杰出的讽刺才能。2.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1812-1818):拜伦早期代表作全诗共4章。第1、2章记录了诗人第一次出国游历的所见所闻,第3、4章写诗人永远离开英国、成为流亡诗人时在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地的见闻与感受。该诗艺术地概括了诗人对当时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身感受和深入思考,兼叙述、议论、抒情于一诗,有“抒情史诗”之称。长诗的主人公哈罗尔德是一个叛逆的贵族青年,一个孤独而忧郁的漂泊者。通过这一形象,诗人表现了19世纪初期欧洲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对于当时现实的失望情绪。3.政治诗《〈制压破坏机器法案〉制定者颂》(1812)痛斥政府强行通过法案、迫害工人的行径,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谴责资本主义剥削不人道的作品;《路德派之歌》(1816)则号召纺织工人直接起来斗争,用暴君的血来浇灌自由之树。4.“东方叙事诗”(1813-1816)拜伦写有一组以南欧、西亚一带的大海、原野或王宫为背景的长篇叙事诗,包括《异教徒》(1813)、《阿比托斯的新娘》(1813)、《海盗》(1814)、《莱拉》(1814)、《柯林斯的围攻》(1816)和《巴里西那》(1816)等6部,统称“东方叙事诗”。“东方叙事诗”的主人公都具有非凡的才能和力量,又富于叛逆精神,蔑视“文明”社会并与之尖锐对立,于是便以挑战的姿态、异常的大胆和热情、不屈不挠的意志进行报复与抗争,但往往是孤军奋战式的个人反抗者,其结局往往是悲剧性的。因为这些主人公身上就有诗人自己生活遭遇和个性特征的印记,所以被称为“拜伦式的英雄”。5.诗剧《曼弗雷德》(1817)以浪漫主义幻想和象征的形式,通过曼弗雷德内心矛盾的刻画,概括地表现了19世纪初流行于欧洲的普遍社会情绪:对理性和知识的失望。作为一个孤傲的叛逆的个性,曼弗雷德依然是“拜伦式的英雄”之一。诗剧《该隐》(1821)把圣经传说中的第一个杀人犯该隐改写成反抗专制统治和专制神权的战士,显示出鲜明的反宗教倾向。

文档评论(0)

187****62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