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石钟山记(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VIP

12石钟山记(学案)-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单元12石钟山记学案

【学习目标】

1.读懂文章,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以及词法句法现象;

2.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感受集记叙、描写、议论于一体的行文特点和自然流畅、挥洒自如的文笔。

【写作背景】

苏轼平生最讲究求实,早年他针对北宋危机的形势,上书仁宗皇帝,要求革新弊政。神宗时代,他认为熙宁新法有些激进,便站在保守派边反对,等到哲宗亲政,旧党上台要彻底废除新法时,他却又“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而倒行逆施,竭力主张保留新法的合理内容。即使遭贬,也不“随时上下”,这种可贵的求实精神不仅贯穿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深入实地考察和因事阐发。《石钟山记》就是在深入调査后总结的事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

第二部分: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探明其得名由来的经过。

第三部分: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的感想,点名写作意图。

【学习课文】

1.文章是按什么来组织材料的呢?

明确: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为线索。

2.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为什么对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的说法“余尤疑之”?(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1)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浮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3.文中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由来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明确:(1)“大石侧立千尺……或曰此鹳鹤也”,这段描写与下—段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照应。

(2)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有大石当中流……如乐作焉。

4.文中写了苏轼的三次“笑”,找出来读一读,思考这三次“笑”的含义。

明确:

(1)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第一次“笑”,是因为小童的举动幼稚可笑。这个“笑”字体现出苏试从容自信的神态。

(2)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明确:

①第二段夜探石钟山的过程,作者采用比喻、夸张、拟人等文学笔法,极力渲染夜景的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棘然,凸显了实地考察的困难,为下文写释疑之后“笑”得轻松愉快、欣喜自豪埋下伏笔。②苏轼克服困难最终找到事情真相,解开了心中的疑惑,推翻前人的谬误。这是一种胜利的笑,尤其是面对儿子苏迈而“笑”,把一个父亲在儿子面前掩饰不住的得意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

(3)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随也。

明确:这次的“笑”发生在苏轼考察石钟山之后的总结反思之时,是对李渤观点的彻底否定,是对李渤浅薄见解的嘲笑,流露出其自恃高明的心态。

5.结合三个“笑”字在行文中的作用,思考:本文在写作手法上与一般游记是否相同?

明确:三次“笑”出现的情境各不相同:

第一次是对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的不以为然的“笑”,第二次是夜探发现真相后轻松愉悦的“笑”,第三次是总结反思时全然否定谬误的“笑”。“笑”字贯穿文章的质疑——解疑——反思三部分内容,是行文的线索。

三次“笑”也可看出本文区别于一般游记的写法:本文是一篇具有考辨性质的游记,与一般游记以景物描写为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传统写法截然不同,三“笑”把记叙、描写、议论有机结合起来,错综运用。特别是记叙、议论的运用,详述事实,证明观点,驳斥谬误,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当堂检测】

1.下列文言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此世所以不传也

④荆州之民附操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橙子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中学高级教师,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历,熟悉新课改、新教材、新高考、新评价,致力于提供优质文档资源,服务更多教师与学生。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2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