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油脂 甘三酯分子2-位脂肪酸组分的测定 编制说明.docx

动植物油脂 甘三酯分子2-位脂肪酸组分的测定 编制说明.docx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动植物油脂甘三酯分子2-位脂肪酸组分的测定》编制说明

1.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协作单位、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主要起草人

及其所做的工作等)

1.1任务来源(包括标准下达计划、标准计划项目调整、标准制修订的背景、

必要性和重要性)

1.1.1标准下达计划(包括标准下达计划文件、标准名称、第一起草单位等)

《动植物油脂甘三酯分子2-位脂肪酸组分的测定》国家标准的修订项目,是根据国家粮食与储备局粮油标准质量管理办公室2019年正式下达的工作任务,

立项编号为T-449,第一起草单位为江南大学。

1.1.2标准计划项目调整(如有,请写明申请调整的具体内容、理由和依据

等)

无。

1.1.3标准修订的背景、必要性和重要性

油脂是混脂肪酸甘三酯(triacylglycerols)的混和物,是自然界存在的三大重要物质之一。甘三酯占食用油成分95%以上。脂肪酸在甘三酯中的酰化位置

分布对油脂的氧化稳定性、熔点、凝固点及其营养价值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脂肪酸在甘油骨架上的酰化位置决定着脂肪酸在人体的生物利用率。在人体胃肠道的胰脂肪酶是消化甘三酯最主要的酶,能优先水解甘三酯上位于sn-1,3位的脂肪酸并以游离的形式被人体吸收,sn-2位脂肪酸则直接以单甘酯的形式被人体吸收,这些单甘酯在小肠上皮细胞重新转化为甘三酯并与脂蛋白结合,成为乳糜微粒,经淋巴系统传送到脂肪组织中贮存或到其他组织提供能量。在此过程中,大约有70%的sn-2脂肪酸保留在原位。因此,甘三酯的脂肪酸酰化位置效应对于甘三酯的营养价值有重要意义。与之相关的研究工作也越来越受关注,目前国外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商业化的具有不同用途的针对甘三酯含功能性sn-2

脂肪酸的产品。

2

R'

R''

R'''

sn-1位

sn-2位

sn-3位

图1甘三酯结构示意图

由于甘油骨架上可以结合的脂肪酸很多,导致甘三酯的种类十分庞大,且一般天然油脂中的甘三酯不仅物理化学性质非常接近,同时还存在大量的同分异体和位置异构体。采用一般的色谱方法分析难以得到甘三酯的结构信息。因此,油脂分析检测上通常采用脂肪用酶将纯化后的甘三酯水解成2-单甘酯,经薄层层析(TLC)分离,用气相色谱测定脂肪酸组分含量的方法得到油脂甘三酯sn-2位

脂肪酸组成的信息。

现行国标GB/T24894-2010《动植物油脂甘三酯分子2-位脂肪酸组分的测定》等同采用ISO国际标准:ISO6800:1997的方法,即采用胰脂肪酶水解甘三酯产生2-单甘酯,由于胰脂肪酶活性的问题(对于短碳链脂肪酸和超长碳链脂肪酸的水解效果不佳),本方法只适用于熔点低于45℃且含有碳链在12-18之间的脂肪酸组成的甘三酯,不适用于含有12个或更少碳原子的脂肪酸(如椰子油、棕榈仁油、黄油)、含有20个或更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多于4个双键,如鱼油、藻油、海洋动物油),以及含有氧化官能团的油脂。因此,在现行标准下,一些动植物油脂如椰子油、棕榈仁油、黄油、鱼油、藻油、海洋动物油等尚没有检测

甘三酯分子2-位脂肪酸组分的测定方法。

1.2协作单位(除第一起草单位外的其他主要起草单位)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河南工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丰益

(上海)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1.3主要工作过程(应包括标准起草阶段、征求意见阶段、审查阶段、报批

阶段等)

2019年1月,成立标准起草组,开展标准起草工作;

2019年2月—2023年1月,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1.4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等

3

主要起草人为王兴国、韦伟、赵晨伟、金青哲、刘玉兰、何东平、薛雅琳、

段章群、曹文明。

王兴国负责标准大纲的制定及标准内容的编制。

韦伟、赵晨伟、金青哲、刘玉兰、何东平、薛雅琳、段章群、曹文明负责标

准内容的编制及相关数据收集及验证。

2.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标准主要内容(如技术指标、参数、公式、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的论据(包括试验、统计数据)。修订标准时,应

列出与原标准的主要差异和水平对比。

2.1本文件与GB/T24894-2010相比较的主要技术差异如下

——更改了范围(见第一章,2010版的第一章);

——更改了部分试剂(见5.2,2010版的4.2);

——更改了部分仪器(见6.2,2010版的5.2);

——更改了部分操作步骤(见9.4,2010版的8.4);

——更改了精密度(见第十一章,2010版的第十章);

——更改了实验报告(见第十二章,2010版的第十一章);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