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妇女贞节观——以寡妇赋创作为中心的考察.doc

论古代妇女贞节观——以寡妇赋创作为中心的考察.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古代妇女贞节观——以寡妇赋创作为中心的考察

寡妇是指丧夫后不再改嫁的女子。在封建社会,妇女不再改嫁被认为是一种忠的表现。而统治者极其看重忠诚,当统治者需要进一步强化宗法社会秩序时,寡妇这一群体往往首当其冲。因此统治者通过制定政策、提供奖励、组织编写烈女传记等手段鼓励、提倡妇女守节,使寡妇这一群体逐渐成为守节的最好范例。辞赋以铺张扬厉的手法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孕育其中,在描述寡妇遭遇、教化世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拟对历代寡妇赋作重点考察,以期展示寡妇形象在辞赋创作中的不同内涵。

一、贞节观念由宽泛向严格的过渡时期

最早涉及寡妇题材的文学作品可以追溯到《诗经·邶风·柏舟》《诗经·鄘风·柏舟》,对于这两首诗主旨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鲁、齐《诗》对《邶风·柏舟》的解读基本相同,认为此诗是卫宣夫人在卫君死后所作。毛亨则认为此诗是男性仁臣所作,《毛序》曰:“柏舟,言仁而不遇也。卫顷公之时,仁人不遇,小人在侧。”[1]35清人王先谦认为三家对《鄘风·柏舟》的解读“与史同”。《列女传·汉孝平王后传》引《鲁诗》以证汉事:“共伯被弑,共姜不嫁;孝平被弑,王后不嫁,其事正同,故取为喻。”[2]216班固《汉书·地理志》引《齐诗》强调诗中女性已嫁到卫国,“不以诗为共伯早死、共姜守义之事。”[2]216《三国志·曹植传》曰:“有不蒙施之物,必有惨毒之怀,故《柏舟》有‘天只’之怨,《谷风》有‘弃予’之叹。”[3]571王先谦义疏:“曰‘不蒙施’、曰‘惨毒’,且以与《谷风》‘弃予’并称,明诗为祸乱惨变、中道分离之作,植用《韩诗》者也。”[2]216毛诗则认为此诗是共姜所作,其《序》曰:“柏舟,共姜自誓也。卫世子共伯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誓而弗许,故作是诗以绝之。”[1]65概而言之,一说认为是卫顷公时仁人不遇之作;一说认为是寡妇誓不再嫁。但不论从哪个角度解读,柏舟这一意象都与忠贞有联系,并在寡妇赋的书写中也多次以柏舟来抒发寡妇之志。

统治者出于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秦代就已出现对寡妇这一群体的行为进行规范的政策。如秦代会稽刻石中对寡妇有子而嫁的行为立下了严格的规定:“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4]231但此条文并未对无子之寡妇有所规定,加之,秦代并不重视儒学,所以总体来看,秦代的贞节观念还是较为淡薄的。汉代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经学便处于正统地位。此时,正是礼教形成的重要时代。继叔孙通“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改”[5]1159-1160后,汉武帝将汉制确定下来:“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垂之于后云。”[5]1161这样,就将之前模糊不清的礼制搞清楚了,不完善的仪式也完善了。此后,这些仪制就被沿用下来。神爵四年(前58)汉宣帝下诏:“赐贞妇,顺女帛”[6]264,这是首次见于史书记载的以物什奖励贞妇的政令。元初年间汉安帝也颁布了一条政令:“贞妇有节义十斛,甄表门闾,旌显厥行。”[7]230和宣帝朝奖励的丝织物相比,这次不光给予寡妇物什,还要在她们生活的地方举行盛大的仪式和活动来表彰守贞妇女。

此外,刘向《列女传》按贞、顺、节、义等章目收录妇女事迹,班昭《女诫》序阐述作文之目的:“不闻妇礼,惧失容它门,取耻宗族。”[7]2786可见不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书籍的编写都以维护礼制、稳定家庭为目的。他们并不关注妇人失去丈夫之后的经济来源和情感归属,更多的是从功用的角度考量女性的社会价值。这在文学作品中也可窥探一二,作品多塑造能干、持家的妇女形象,对妇女情感的表现始终是欠缺的。如《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8]1503,塑造了勤劳能干的刘兰芝形象。《陇西行》中“健妇持门户,一胜一丈夫”[8]792,塑造了进退有礼、独当一面的妇人形象。尽管法律条文和刘向、班昭之文字都在奖励并鼓励妇女守节,但社会上对妇人再嫁仍报以宽容的态度,并不严肃对待。《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之妻刘兰芝被婆母遣归后,仍有县令、太守托媒上门求亲。可见,这一时期的贞节观念由宽泛向严格过渡,对于妇女贞节始终不那么严格重视。

盛行在两汉时期的大赋多以铺张扬厉的手法反映宫廷生活、取悦统治者,所以在汉帝国一片欣荣升平的局面下,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把寡妇这一群体的生民问题掩饰过去了。

二、贞节观念淡薄时期

自汉武帝设五经博士以来,经学独占官学,它依靠皇权维持其独尊地位,成为判断是非的标准。随着大一统政权的崩坏,经学中衰[9]22。《魏志·王肃传》注引鱼豢《魏略·儒宗传序》云:“从初平之元,至建安之末,天下分崩,人怀苟且。纲纪既衰,儒道尤甚。”[3]420至魏文帝时“太学诸生有千数,而诸博士率皆粗疏,无以教弟子……又是时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相从饱食而退。嗟夫!学业沉陨,乃至于此。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