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公开课课件教案教学设计.pdf

《月迹》公开课课件教案教学设计.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云路鹏程九万里,雪窗萤火二十年。——《王实甫》

《月迹》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月迹》描述了中秋夜几个孩子从家里到院子,从院子到河边,一路寻找月元

的过程。在作者贾平凹的眼里,月亮是动态变化的,留下了令人神往的变化机迎他

用儿童化的语言描绘了月亮及月光下看到的一切,表现出了孩子般敏锐的观祭力

和丰富的想象力。文字优美,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适合学生审美鉴贯、感借、积

累。

《月迹》是本单元的第四课,为略读课文。学生通过《古诗词三首》和《四

季之美》的学习,初步掌握了通过想象、联系上下文体会静态、动态描写这两种

万法;通过《鸟的天堂》的学习,感受了静态、动态描写的不同特点。因此,本课

教学要担负起“举一反三”的任务。可以聚焦第二、三自然段,创设跟着贾平凹

去寻月的情境,引导学生找一找好玩、有趣之处,通过看一看“交流平台”、摆一

摆小月亮、选一选配乐、比一比表格,引导孩子大胆表达、记录阅读发现,从而感

受语言的魅力,产生积累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一)通过寻找“月亮的足迹”,借助思维导图,梳理课文的脉络。

(二)借助表格,发现文中景物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对比不同,体会“动

词”和“叠词”的妙处,并有感情地朗读。

(三)通过完成“摘抄卡”,体会作者动人的描写和细腻的感受,感受语言的魅

力,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

三、教学准备

课件、板贴。

四、教学过程

(—)初探印象,认识月迹

1.初探印象。(出示夜空图片和句式,学生根据句式说话)

我们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我突然觉得,

2.认识月迹。

(1)回顾诗句。千年流转,明月永恒。同样一轮月亮,却带给人不同的感觉,

有时就连足迹也各不相同,有诗为证一—(依次出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学生齐读)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2)诗中寻迹。月亮的足迹分别出现在了哪里?(根据学生汇报,依次出示群

山、松林、海上月亮的图片)

(3)引人。(出示课文插图)你瞧,它的足迹又出现在了一竹窗帘儿。这个画面

出自——贾平凹写的《月迹》。

(4)正音,介绍名字来历。其实作者叫贾平娃,从小生活在陕西农村。因为“凹”

在陕西方言里读wa,所以长大后作者就自称——贾平凹。

3.揭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找到一处圈一处。2.(依次

出示《作业本》中的月迹思维导图)指名汇报,相机正音。

根据课文内容,先将月亮的足迹补充完整,再按地点的变化分类。(填序号)

(1)这样介绍月迹,显得多而乱,你能按地点的变化分分类吗?(学生自主分

类)

(2)指名汇报,串说月迹。

(3)教师小结。课文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写出了月亮足迹的变化。

(三)初品有趣,关注单元要素

1.聚焦“家中月”,初品有趣。

(1)指名读,边听边想:有趣的地方在哪里?(做上标记)

竹窗帘儿:最后两个字要快速连读,读好儿化音。

悄没声儿:此处“没”读轻声mo,读好长句“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

(2)汇报交流“有趣之处”。

①预设。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尽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文档评论(0)

金领职业教育题库大全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于职业教育考试,学历提升。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2132030000054
认证主体社旗县清显文具店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45REK87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