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师大初中语文九上《悔的边缘》-(二).doc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师大初中语文九上《悔的边缘》-(二).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第四单元比较探究悔的边缘(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

⑴课文《悔的边缘》题目能否改为“悔”,为什么?

(不能。“悔的边缘”不仅表现了“悔”,还表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心理,它是两种不同思想的碰撞,在两种思想之间徘徊。尤其是“边缘”,它表现了那种差点后悔,思想斗争曾一度激烈的情状。而“悔“不足以表现这个矛盾。)

⑵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情节、人物、环境)

2.导入展示:有许多小说并不都具备这样三个要素。有的小说淡化了环境或情节,有的小说很难找出开端、发展、高潮来。《悔的边缘》这篇课文从情节来看也是不完整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它与前面两篇课文的不同之处及它在情节方面的特点。

二、比较阅读,理解内涵

◆任务一:探讨本文与前两篇课文在结局上的不同。

学生分组研讨,体会交流。通过比较,领会三篇小说在结尾方面的独特构思。

预设问题:

1.本篇的结局是什么?和《麦琪的礼物》《艺术品》的结局有什么不同?

2.如果给本篇添加外在情节结局,文中有哪些道具或者联系点可将这两个人物关联起来?

3.我们刚学过的这三篇课文都和礼物有关,如果把精神、思想上的“馈赠”也看作“送礼”,《麦琪的礼物》《艺术品》《悔的边缘》分别送了哪些礼?都送到了吗?请结合文章具体谈谈。

明确:1.结局就是老人所想的应更多地增加社会的温暖、亲善,回答了年轻人心中“这样的社会存在还太少”的疑惑。这叫心理活动式即内心动作式结局。而《麦琪的礼物》《艺术品》是人物外部动作和内心活动都有因外在故事结果的外在情节式结局,令其结局的出乎意料更为突出。

2.钱包、地铁口、地铁车厢、三益大厦、公共绿地,等等。甚至根据小说中文字想象年轻人曾到某公司求职,曾有过某种遭遇,老人就是那个公司退休的,都可作情节发生的依托。

3.分别所送为:深挚爱情、纯洁真情;非世俗的艺术品欣赏观;十二万分的善意。《麦琪的礼物》《悔的边缘》送到了;《艺术品》中萨沙的礼没有送到,文章到最后似还未被医生接受,但也不排除已引起他的思想波动。

点拨:《麦琪的礼物》中主人公送的是深挚爱情、纯洁真情;夫妻两个都把最宝贵的财物卖掉,这一外部动作,表现的是内心的深层的浑厚爱情,正是因为这样,当双方发现为对方所购的礼物都成为无用之物以后,才互相欣赏。

《艺术品》中主人公送的是非世俗的艺术品欣赏观,医生、律师和演员将裸女烛台转让,都是因为他们对女性的肉体有着难以启齿的顾虑。这种顾虑里,既有他们自己的不可告人的心事,也有对社会文化风习的畏惧。

本文中的老人送的是十二万分的善意,他的礼送到了,也许以后小伙子能够改悔。

◆任务二:探讨《悔的边缘》在“情节”方面的特色。

学生回顾这篇小说的情节,展开讨论,分析交流,探讨文本的情节。

1.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传统的模式来说,你觉得《悔的边缘》一课只具备哪些环节?

(只有开端和发展。)

点拨:从情节来看,课文并不完整;勉强算也只有开端和一点发展。老人热情为小偷指路,而小偷却偷了老人的钱包。从一般的情节观念说,光是这样还不能说是情节。情节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对转,也就是情境向相反方面转折,这就是“高潮”。但在这里,却不了了之,没有后续的发展,更没有构成“高潮”的对转。

然而,它仍然是小说。不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情节性小说,而是一种非情节性小说。从传统情节意义上来看,这样的小说,情节结构不完整。传统的情节就是人物的动作,情节完整就是动作连贯,转折要有前因后果,都表现为曲折的动作。所谓动作,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一般行为具有外部的可感性,故可以称为“外部动作”。外部动作的不连贯和转折不完整,就是情节的不完整,残缺。

2、但是,我们阅读这篇文章并没有感到它的不完整,相反能感觉到它有头有尾,首尾一贯。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使这个本来有头没尾的“情节”给了我们以完整感呢?

(是人物的内心活动)

点拨:小偷在摆脱了老人以后,在“悔的边缘徘徊”。他曾经想过把钱包还给那个热心的老人,但是没有付诸行动。因为他觉得社会上人与人充满了敌意和恶意,像老人这样的善意还太少。而老人在发现了自己的钱包被盗以后,也曾经在“悔的边缘徘徊”。他也曾经怀疑过乐于助人的正当性,但最后觉得自己以十二分的善意待人,没有错,以往所做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今后要继续以乐于助人“来增加社会的人际温暖与亲善”。

从外部动作上来看,老人和小偷的内心活动缺乏连续性,也没有发生直接关系。但是从审美情感来说,老人的内心活动恰恰是回答了小偷的问题。小偷因为人世间乐于助人的太少,才没有真正的悔悟;而老人恰恰是觉得自己的善意不够,还要继续努力。这样就连贯起来了,而且构成一种因果关系,也就是老人做得越多,小偷从“悔的边缘”上回归社会的可能性越大。从这个意义说,小说的结构还是完整的。不过这种完整不是外部动作的,而是内心活动的。可以说

文档评论(0)

158****03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