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孟子 性善说 主张个体修身养性,向内寻求 弗洛伊德 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威尔逊 基因复制 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格塞尔 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双子爬楼梯实验) 高尔顿 一个人的能力由遗传得来。 霍尔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 董仲舒 性三品说 将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出身决定命运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1.墨子 ,荀子 2.洛克 “白板说“; 3.华生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个体发展是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遗传( 物质前提) 环境(分积极和消极之分)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是身心发展的内驱力; 个体社会实践是影响个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阶段 代表人物及著作 内容 地位 萌芽阶段 孔子 有教无类;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学记》 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经验和理论 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苏格拉底 产婆术,问答式教学法,美德可教 亚里士多德 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恩格斯称其为古代的黑格尔 昆体良 《论演说家的教育》 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独立形态阶段 培根 《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 第一次论述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 泛智教育思想 西方教育理论的奠基者 《大教学论》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洛克 《教育漫话》 白板说;绅士教育思想 卢梭 《爱弥尔》 自然主义教育;根据儿童年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 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 四段教学法;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 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课堂,教材 现代教育学之父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独立教育学的诞生 杜威 《民主主义和教育》 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 五步教学法;儿童中心论 新三中心:儿童,活动,经验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凯洛夫 《教育学》 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教育经验,构建了新的教育学理论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学家。 现代教育理论 赞科夫 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苏霍姆林斯基 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即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 布鲁纳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倡导发现式学习 布卢姆 掌握学习理论 瓦·根舍因 范例教育理论 皮亚杰 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取向 代表人物 内容 宗教本位论 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读书是为了满足宗教活动的需要 社会本位论 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孔德 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就价值,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个人本位论 卢梭(首开先河者) 裴斯泰洛奇,斯宾塞,帕克,罗杰斯,马斯洛 从个体本能出发,注重教育的个人价值,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促进个体自我实现。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教育即生活 辩证统一论 马克思主义 将个人与社会辩证的统一起来。 课程的类型 分类依据 类型 内容、特点、代表人物 内容属性 学科课程 教学以知识为中心;斯宾塞,赫尔巴特 活动课程 在实践中学;卢梭,杜威 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 从某一学科领域选择知识 综合课程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 课程管理 与 开发主体 国家课程 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 地方课程 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科研机构编订 学校课程(校本课程) 结合本校学生需求,利用当地社区和学习的课程资源 课程任务 基础型课程 培养基础能力 拓展型课程 拓展知识与能力 研究型课程 培养探究态度和能力 课程计划对课 程实施的要求 必修课程 必须学习 选修课程 根据个人兴趣,需要选择 性质 显性课程(公开课程) 计划性是区分显性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隐性课程(潜在课程) 杰克逊提出;包括1.学校的物质环境;2.班级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3.学校中的人际关系 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社会需求;学科知识水平;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直接性与间接性相结合 既要重视间接经验,又要重视直接经验,将两种有机结合。 掌握知识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5****11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