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概要.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徽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贷款五级分类培训班 二OO九年二月二十一日 主讲人:潘有棠 授课提纲         本讲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目前全省分类工作现状           1、问题的提出           2、调查与分析           3、分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培训目的与计划         第二部分 五级分类概要           1、分类资产概述           2、分类原则           3、分类核心定义和基本特征概述           4、分类标准概述           5、分类方法概述           6、分类程序概述           7、分类后期管理 问题的提出   在未进入讲课之前,请大家先看一组数据,从这组数据中能发现哪些非正常的现象,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截止2008年底,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144.91亿元,五级分类不良额和不良率分别为188.46亿元和16.46%,四级分类不良额和不良率分别为115.66亿元和10.1%。从不良额和不良率比较,五级分类分别比四级分类多72.8亿元和6.36个百分点。   这是全省83家行社统计报送数据的汇总,仅此也看不出什么问题,五级比四级数据都大些,好象符合分类原则之一,即审慎原则。但以下数据是否正常,就需要大家慎重分析了:      2008年度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五级分类不良额和不良率分别比年初下降39.08亿元和8.21个百分点,而四级分类不良额和不良率分别比年初下降4.38亿元和2.9个百分点。仅从不良额指标比较,五级比四级多下降额悬殊34.7亿元。   大家都知道,四级分类不良额是根据合同约定的期限,按逾期的天数确定,由综合业务系统自动生成,非人为调整;而五级分类是根据信贷资产实际风险状况确定,其中10万元以下(含自然人和微型企业)也是根据本息逾期天数由矩阵法自动生成。据统计,截至2008年末,全省10万元以下贷款余额约4566789笔、570.59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49.84%,也就是说,虽然四级与五级分类在期限上相差90天,但占比近一半的矩阵分类的贷款不可能导致不良额下降额度悬殊这么大,原因何在,请大家帮助分析。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额度分布情况调查表 调查与分析   这种现象,2008年三季度末更为明显,据统计,三季度末全系统四级不良额较年初上升0.86亿元,而五级不良额却比年初净下降27.66亿元。悬殊较大的行社有37家,其中11家联社反向差额超过0.5亿元,有2家联社超过1个亿。 对此,我们开展了重点调查,分析四级和五级不良额反向变化趋势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其中原因之一是,两种分类的方法和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四级分类逾期未超过90天,在五级分类中仍反映在正常类,而四级分类已生成了不良,这样可能出现四级上升而五级上升或下降。 但是,更深层次的分析,让我们不能用正常的分类知识和思维得出结论,悬殊差额较大的行社都不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因此,我们质疑分类结果和下降额度的真实性,同时在对部分贷款机构的检查中,也验证了我们质疑,所以答案只能留在分类的贷款机构了。 目前分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下现状来自省联社对部分行社的检查中发现: 1、部分单位五级分类工作放松管理,少数基层贷款机构的信贷档案中已查找不到五级分类工作的痕迹,分类认定表、分类工作底稿甚至是2006年9月底首次分类时留下的,之后再也没更新过。 2、基层贷款机构初分、审核等讨论过程没有记录,超权限分类结果缺少法人机构讨论记录和审批回复。 3、矩阵分类法中,客户信用评级未开展、未年审或未及时调整,部分已在可疑或损失类的客户信用等级甚至还是“优秀”。 4、部分企业类客户分类分析中,因素分析与分类结果的因果关系不一致,分类理由不充分,与核心定义相悖。 5、贷款分户账记录不完整、不及时,换据贷款、展期贷款等不及时调整分类结果。 6、分类人员对分类核心定义不掌握、分类方法和程序不熟悉,尤其近年来调整充实到信贷岗位的人员。 7、客户资料的收集不及时、不完整,且不能有效运用到分类工作中,因此,分类准确性较差。 8、部分基层贷款机构甚至法人机构为了业绩考核或其他原因,非正常因素人为调整和报送不良贷款数据。 以上现象的存在,导致四级和五级分类数据变化异常,且不能作出合理解释,部分基层贷款机构偏离度奇高。 因此,开展贷款五级分类再培训、再分类、再提高,是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准确反映资产质量、因地制宜处置不良资产、加强信贷基础规范的基础工作,

文档评论(0)

177****789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