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节选)》《孟子(一则)》理解性默写.docx

《中庸(节选)》《孟子(一则)》理解性默写.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高考篇目理解性默写 PAGE PAGE 1 《中庸(节选)》《孟子(一则)》理解性默写教师版 班级: 姓名: 等级: 1.《中庸(节选)》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两句写当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被激发出来的时候,心是平静而无所偏倚的。 2.《中庸(节选)》中,作者认为的“中”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喜怒哀乐之未发”,而“和”则是这样一种状态,“发而皆中节”。 3.《中庸(节选)》中概括了“中”和“和”的概念,其中,“中”是“天下之大本也”,“和”是“天下之达道也”。 4.《中庸(节选)》中,用“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三句阐述了达到“中和”的境界可以使天地各在其位,万物生长繁育的观点。 5.《中庸(节选)》中,指出“中庸之道”是一种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境界,达到了这种境界,便可以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6.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广泛、通达地接收知识是基础,正如《中庸(节选)》中所说“博学之”;同时应主动、深入地追问思考,即“审问之”;而学习的目的则是指导实践,故应“慎思之”。 7.《中庸(节选)》中,作者对“博学之”在行动上提出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8.《中庸(节选)》中,写学习时不学则已,既然开始学了,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能中止的句子是:“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9.《中庸(节选)》中,表现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的句子是:“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10.《中庸(节选)》中,作者对“审问之”在行动上提出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11.《中庸(节选)》中,作者对“慎思之”在行动上提出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12.《中庸(节选)》中,作者对“明辨之”在行动上提出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13.《中庸(节选)》中,作者对“笃行之”在行动上提出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14.在《孟子(一则)》中,对于学生问到的自己所擅长的地方,孟子的回答是:“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5.《孟子(一则)》的中心论点是:“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6.《孟子(一则)》中,孟子在回答公孙丑“恶乎长”的问题时,用“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浩然之气”的说法。 17.《孟子(一则)》中,的浩然之气的特点是:“至大至刚”。 18.在《孟子(一则)》中,孟子认为“浩然之气”的特点是“至大至刚”,若想让这种“浩然之气”充满于天地之间,则需要“以直养而无害”。 19.在《孟子(一则)》中,孟子对学生解释说这种“浩然之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句子是:“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20.《孟子(一则)》中,解释“浩然之气”时指出,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来获取的句子是:“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21.《孟子(一则)》中,孟子举“揠苗助长”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对待“义”既要不断培养,心中牢记;同时也要注意“心勿忘,勿助长也”避免矫枉过正。 22.正如孟子所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古往今来,合天之下,能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又有几许呢? 23.《孟子(一则)》中,孟子对揠苗助长者做出深刻评价的句子是:“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24.《孟子(一则)》中,孟子所认为的“知言”除了包括“偏颇的言语知道它片面在哪里,夸张的言语知道它过分在哪里”这两方面以外,还包括“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这两方面。 25.《孟子(一则)》中,孟子所认为的“知言”除了包括“偏颇的言语”“夸张的言语”这两方面以外,还包括“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这两方面。 《中庸(节选)》《孟子(一则)》理解性默写学生版 班级: 姓名: 等级: 1.《中庸(节选)》中,“ , ”两句写当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被激发出来的时候,心是平静而无所偏倚的。 2.《中庸(节选)》中,作者认为的“中”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 ”,而“和”则是这样一种状态,“ ”。 3.《中庸(节选)》概括了“中”和“和”的概念,其中,“中”是“ ”,“和”是“ ”。 4.《中庸(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47****426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认真 负责 是我的态度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