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齐桓晋文之事》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真正地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以后任何一个时代,我们在思想领域的变革都没有当时那么巨大,形式都没有当时那么多样,内容都没有那么自由。而任何一种哲学,都会创立自己的理想世界。比起道家的小国寡民、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说,儒家的集大成思想家孟子的理想世界则诱人得多。孟子提出的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至今令人津津乐道。文言文学习如何做到文与言的统一,本文学习过程中试通过情境创设将积累文言知识和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学习孟子的对话技巧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假如你穿越到了战国时期,成为了( )子,你面对的是这样的一个世界:各国混战,战乱频繁,大国吞并小国…… 面对这样的局面,你的“王”也想成就霸业,而你却要向王推行你的“王道”,你将会如何向王论道?(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组织语言形成发言稿,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其他小组给出评价) 预设:同学们的发言估计会带有极强个人主观色彩,极富理想主义。 二、文本对话解读,分析理解孟子仁政思想和高超的论辩艺术 (一)对话第一阶段 1.对话过程 齐王问霸道——孟子引导“王道”。 2.孟子策略 避开霸道引入正题。 3.问题思考:仲尼明明谈论过桓文之事,却为何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 补充材料:孟子撒了谎。孔子曾多次与弟子谈论齐桓、晋文,论及齐桓公就有4次,论及晋文公有1次,论及桓公股肱之臣管仲的也有11次。《孟子》中也多处记录了孟子关于齐桓、晋文事的言论。孟子“说谎”的原因或许有以下两点。 其一,孔子的大一统和尊王攘夷政治理想。孔子基于所处的时代,称道管仲桓文之徒是在于维护诸夏之团结与中国之稳定。 孔子心中的理想政治可以分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三王之道——完美的圣君 第二层次:商汤,周文、周武——仁义的贤君 第三层次:齐桓、晋文(晋文又次于齐桓)——尊王攘夷但骄傲的诸侯 第四层次:五霸中的其他霸主——表面尊王但不听指挥的诸侯 第五层次及以下:其他诸侯——都是目无天子的垃圾 孔子在文化上是崇周的,认为周是集上古文化之大成。而在政治上,是尊三王的,其次是商汤和文武,他们的特点是国家权力集中于天子,天子既是名义上又是事实上的领袖。齐桓、晋文虽然表面上尊敬周天子,但作为诸侯,势力过大难免骄横,《春秋》中有几处记载了齐桓、晋文对周天子不敬。孔子觉得他们尊王攘夷的功绩值得肯定,但这种臣大于君的模式并不可行。所以“齐桓、晋文之事”恰好是孔子眼中“世衰道微”的表现 其二,孟子的拨乱反正政治理想。孟子的时代,诸侯纷纷称王,而周天子的力量已经微不足道。当时各诸侯王向往桓文称霸,想的已不是团结诸夏,维护中国的“王道”,而是攻城掠地,扩大自己的地盘,致使征战连绵,民不聊生。齐宣王也想以武力服人称霸天下。而孟子周游列国则为推行“王道”——崇尚和推行仁政,以德服人,使天下人民心悦诚服地归顺。所以孟子不但不称道桓文、管晏之徒,甚至以相提并论为可耻。 因此,孔孟谈“齐桓、晋文事”时,也是采用“拿来主义”,只取符合儒家“王道仁政”的精华,剔除“霸道”的糟粕。 (二)对话第二阶段 1.对话过程 齐王问王道——孟子提出“保民而王”——齐王问保民——孟子问“以羊易牛”——王肯定事实——孟子提出“爱与不忍”——齐王解释——孟子问“牛羊何择”——齐王笑——孟子提出“仁术即不忍”。 2.孟子策略 肯定齐王善心取得齐王信任。 3.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以羊易牛”。 4.问题思考:“以羊易牛”中的仁。 这部分孟子挖掘了齐宣王身上具备的行王道的潜质——仁心。 补充资料:南宋理学家朱熹说:“仁,心之德,爱之理也。”儒家讲爱,不同于佛教讲的慈悲、墨家的兼爱、基督教的博爱,而是一种有等差的爱,分别是亲亲、仁民、爱物。《孟子集注》卷十三第四十六章讲“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的解释物是“禽兽草木”,爱是“取之有时,用之有节”。意思就是,君子对于禽兽草木这样人类以外的动植物,只是遵照生物的生长时令,有节制地取用,并不需要像对待人一样对待它们。人的本能是最爱自己的亲人,其次是其他人类,再其次是动植物。齐王能够表现出对牛对动物的爱,这一种爱就是爱物,爱物的心是可以上升为仁心的,一个爱物的人是可以成长为仁民之人的。所以孟子说“是心足以王矣”,有这仁心,你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但是这种成长是要修炼的,齐宣王就不能算是一个仁君,因为他“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你的恩惠可以施加给禽兽,却不能给百姓恩惠,能有对物的爱却没有对百姓的仁。齐宣王肯定亲亲,如今又做到了爱物,那么只要在做到仁民,就算仁君了。 (三)对话第三阶段 1.对话过程 齐王悦再问王道——孟

文档评论(0)

137****14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