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代刑案裁判中的比附8829.pdf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论清代刑案裁判中的比附 引言 比附在现代社会有着两种迥然不同的遭遇,一是作为“类推”受到现代罪行 法定主义者严厉的抨击,认为这只是统治者专权的工具;另外一方面,它的一部 分又以“判例”面目出现,却赢得一些抨击它的人们的普遍赞誉。这不能不说是 相当奇怪的事情。 比附在传统司法裁判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一种角色?比附作为传统司法裁 判中普遍运用的论证方法,它为何可以长期、普遍地存在?以及到底发挥怎样的 功能?对于我们今日之法制建设又有何种启迪?都值得认真关注和研究无疑, 中 国的法制化进程,离不开对于中国人固有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模式的 关注、调整和满足。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研究,以期澄清以往非此即彼的、简 单化的认识。 一、比附的含义 比附大体相当于现代法中类推,即将某事项之规定,推及于类似事项的意思, 强调所比附事实之间或者事实与法律之间的某种相类似性。其实质上是将一条法 律规则扩大适用于一种并不为该规范的措辞所涉及的,但却被认为属于该规范基 础政策原则范围之内的事实情况的推理。 它是基于两个或者两类法律现象在一 些属性方面的相同或相近而推出它们在另一些属性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推 理。 但清代司法中比附的含义比类推要广,它还包括了裁判中“举重以明轻,举 轻以明重”这种论理解释建构裁判大前提的方法。 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古代司法裁判中比附的出现是要求公平的处理刑事案件 的一个结果,即相同或相似的案件应该得到相同或相似的处理结果。但这肯定不 是比附出现的唯一原因,甚至不是它的主要原因。 二、比附作为一种裁判大前提建构方式,普遍存在的原因 1、有定者律例,无穷者情伪-成文法的宿命 对于成文法的局限性,传统中国社会里的精英阶层有着非常深刻的体认。唐 代孔颖达说:“法之设文有限,民之犯罪无穷,为法立文,不能罗诸多,民之所 犯不必正与法同,自然有危疑之理。 又如杨维桢在 《刑统赋》的序中指出:” 刑定律有限,情博受无穷,世欲以有限之律律天下无穷之情,亦不难哉 “ .再 如沈仲纬认识到:”盖情有万殊,事有万变,法岂能尽情、人之事哉?执法之吏, 知之虽不为难,而得之尤为难也。议刑自之际,若能用古之法,适时之宜,量事 之大小,推情之轻重,尽心而宜之,然后法无废而事无失矣,事无失则刑不滥 矣。 “等等 .可见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早就意识到,无论立法者多高明,法 律也不能罗一切行为准则,不能覆盖一切具体案件。这一方面与下面将要论述的 立法模式问题有关,但更主要是由成文法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罪名立文有限, 世事复杂,不能罗一切,故有比附之必要。 另一方面,这也促使立法者不强求制订一部包罗万象的法典,而满足于用比 照、比附等推理方法来消除法律的盲点。《荀子。王制》云: “其有法者以法行, 无法者以类举,听之尽也”。这方面我们可以看一下,《刑案汇览》卷三十三 “被 诱同逃并无奸情致夫自尽”一案。 因为对于 “被人诱拐,并无奸情,致本夫羞 忿自尽,例无专条”,广抚为防止比引未符,断罪有参差。上疏请旨饬部,“将 嗣后妇女被人诱拐并无奸情,致本夫及祖父母、父母、翁姑羞忿自尽或被人欧死 及谋故杀害者,应分别拟以何罪,另立专条,俾资引用”。但邢部驳斥道 “查案 情百出多歧,律例岂能尽备。是以名例律内,特设有断罪无正条,援引他律、他 例比附加减定拟之通例。惟在谳狱各官临时斟酌情节折衷比拟,期无枉纵。若必 遇事,预立科条,不特比附加减之例,竟成虚设。且恐启移情就例之端。所有请 立专条之处,应毋庸议。” 2、立法模式对比附大量存在的影响 秦汉以后的帝制时代的中国法,由于 “礼制”的入法,使得法律的普遍适用 性和柔韧性受到极大的束缚。与之相关的,被戴炎辉等学者称之为“客观具体主 义”的立法方式 (即同其罪质之犯罪,依其主体、客体、方法、犯意、处所、人 数、赃数等及其它情况,而另立罪名,各异其刑)。 导致法律条款的抽象程度 极低,条文所能规制的情形极为狭窄,这便使得法律经常不足敷用。加之传统中 国非常重视对法官裁量权的监控,并且设立绝对确定的刑事责任,试图以否定法 官的自由裁量,来防止解释的异化。这便又与法官们非常注重“罚当其罪”这样 一个朴素的正义观念,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些都使得法官们更加经常的遇到法 律解释和运用的难题。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方面“敕”、“例”越生 越多、越生越密。 另一方面,法律却似乎总不够用,法官不得不经常的依靠类 推以及其他解释方式。这也使我们

文档评论(0)

139****19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