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课件)《学生读本(小学高年级)》.ppt

第10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课件)《学生读本(小学高年级)》.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生读本(小学高年级) 教学课件 如遇课件中视频、音频无法正常播放,请在网站联系上传者索取完整版本。 如需与课件配套的教学设计、随堂练习,请与上传者联系索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第10讲 同学们,我们经常从各种媒体上或路边标语上听到或看到这样一句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是谁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提出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这个重要的科学论断就诞生于2005年8月15日,在浙江省安吉县的余村,爷爷提出了著名的“两山”理念。 安吉县的余村是个什么样的村子呢?爷爷为什么会在那里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呢?我们先来了解下余村的“前世今生”: 余村的“前世” 20世纪80年代,为摆脱贫困,余村人炸山开矿,卖矿石、造水泥。很快,余村成为安吉县首富村。村民的“钱袋子”鼓了,大山却变得满目疮痍。村民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生产的时候,抬头都看不见蓝色的天空。”“出趟门回来,眉毛、头发都是白的,全是粉尘。”“一到雨天,村里的溪水就像酱油一样。” 水泥厂拆除前 那时的余村百姓,虽然有些富裕,但整日生活在炮声隆隆、粉尘蔽日的环境下,因生产事故致死致残,成为余村人挥之不去的困扰。污染的代价、逝去的生命,让石矿成为村民难以割舍的痛。 新知讲解 余村的困扰 2003年6月,浙江在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余村停掉了矿山、关掉了水泥厂。 这个工程就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 实施“千万工程”,一方面是精心呵护绿水青山,一方面是想方设法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余村的蝶变 关停矿山后,满山的毛竹又长了起来,从山里流出来的溪水也变得清粼粼了。现在,这里山清水秀、桃红柳绿、鸟语花香。余村成为全国首个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态旅游、乡村度假景区。 余村的“今生” 余村的“今生” 视频:美丽的余村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惠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一个很朴素的提法。这一提法背后隐含的深刻内涵,就是如何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让老百姓既享受生态环境的福利,又增加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效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两山’理念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 与 自 然 和 谐 共 生 20世纪50年代,日本一家肥料公司把没有经过处理的废水排到了海湾中。这些海湾里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汞,不仅严重污染了海水和鱼类,也使食用鱼的人和动物中毒。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过几年,水俣湾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后来,中毒的人也发病,与猫发病的症状相似。因为开始时病因不清,人们就用当地地名把这命名为“水俣病”。 人与自然不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晶,就像清洁的空气,当我们畅快呼吸时不觉它的珍贵,一旦失去就会无法生存。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社,关乎民族未来。 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这样的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 ——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二、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清朝曾在此设立"木兰围场"。 "塞罕"是蒙语,意为"美丽";"坝"是汉语,意为"高岭"。历史上,塞罕坝曾是森林茂密、禽兽繁集。后来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 到上世纪50年代,千里林海已变成人迹罕至、风沙肆虐的沙源地。“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 20世纪60年代以来,塞罕坝人艰苦奋斗,向荒漠进军。第一代塞罕坝人陈彦娴依然记得自己刚到塞罕坝的情景:“上山造林没水喝,满嘴起泡,嘴唇干裂,张不开嘴。我们只能把干粮掰成小块儿往嘴里塞。一天下来,泥水糊得满身满脸都是,不说话分不清谁是谁……” 塞罕坝开始蝶变 原国家计委发出27字号召,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向荒漠进军。 经两次造林失败后,在高原地区成功实现全光育苗。 第二代塞罕坝人在林场建设时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 2005年,第三代塞罕坝人与技术人员完成了6大林业尖端课题。 林区的最后9万亩石质荒山全部实现造林绿化。 1962年 1964年 1984年 2005年 2012年 三代塞罕坝人 塞罕坝人创造的奇迹 同学们,在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53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如有问题,请于后台留言联系上传者解决,如文档无法编辑,课件中音视频无法播放等。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