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pptx

  1.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一. 居住区规划的演进与前瞻;二.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2.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3.居住区用地项目构成;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应符合下表规定;三.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2.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 一.片块式布局 将用地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片块式布局;二.轴线式布局 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空间轴线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为线形的道路 、绿化、水体等构成,但不论 轴线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轴线式布局;三.向心式布局 将一定空间要素围绕占主导地位的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中心感很强.;13;2023-07-24;2023-07-24;五.集约式布局 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开发地下空间,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水平垂直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空间.这种布局形式节地节能,适合在有限的空间里满足现代居民的各种要求.;六.隐喻式布局 将某种事物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种联想与领悟.实例见教材.;3.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分析;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 ,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 ;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 ;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 12m×12m的回车场地;;二.公建系统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 、行政管理和其他八类设施。 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项目,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三.绿化系统 公共绿地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绿地率 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居住区内绿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切可绿化的用地均应绿化,并宜发展垂直绿化;宅间绿地应精心规划与设计。 居住区内的绿地规划,应根据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不同的布局方式、环境特点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并宜保留和利用规划或改造范围内的已有树木和绿地。 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公共绿地的位置和规模,应根据规划用地周围的城市级公共绿地的布局综合确定。 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少于0.5m2/人, 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2/人,并应根据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50%。;四.空间环境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组织管理; 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有利安全防卫;构思新颖,体现地方特色。 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突出个性,群体建筑与空间层次应在协调中求变化;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环境; 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停车库等小建筑宜与住宅或公建 结合安排;供电

文档评论(0)

186****65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严**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