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第二章网络安全.pptx

  1. 1、本文档共1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二章 网络安全;;第一节 远离网瘾;第一节 远离网瘾;;第一节 远离网瘾;第一节 远离网瘾;;第一节 远离网瘾;第一节 远离网瘾;4.系统脱敏 在作出正确的选择后,就需要制订一个戒除网瘾的详细计划,逐步减少上网次数,缩短上网时间,最终回归正常上网学习和娱乐的时间范围。 5.代替疗法 青少年需要培养广泛的爱好来充实精神生活,用以取代单一上网游戏娱乐的生活方式,如参加体育活动、读书、听音乐等。 6.加强自律 可利用定时工具,如安装定时软件设置上网提醒时间,帮助自己节制上网欲望。;;第二节 谨慎网络交友;人际信任危机也有可能影响到青少年网民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态度,进而导致出现人际关系障碍。这些以匿名或化名方式进行的网络交往无法确定人们言论的真实性。网络人际交往的虚幻特点使得很多青少年抱着游戏般的心态参与网上交际,不仅自己撒谎时面不改色心不跳,对他人的言行自然也是毫无信任可言。这种网上的人际信任危机可能迁移到现实人际交往中,导致青少年在现实人际交往中怀疑他人的真诚,同时自身也缺乏真诚的品质,进而影响与他人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2.网络交友可能诱发各种人格障碍 网络交友可能诱发各种人格障碍,比较突出的有攻击型人格障碍、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障碍等。网络交友具有匿名性特点。由于青少年大都认为无须对网上自己的言行承担任何责任,在言语上非常直接坦率。当一个人的某种行为习惯养成之后,可能转换成个人的人格特质。青少年在网络活动过程中养成的攻击型言行特点,可能导致其形成攻击型人格。;双重或多重人格是指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两重或多重人格,在不同时间与地点交替出现。由于网络交友过程中普遍采用虚拟的网名,青少年往往都有自己的虚拟身份,部分青少年在网上交际时经常扮演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十分悬殊、甚至截然相反的虚拟角色,有的青少年还同时拥有多个分别代表着不同身份和性格特点的网名,男扮女、女扮男的现象也非常普遍。;3.网络交友中谎言林立 网络是虚幻的,很难对网上的“个人资料”进行验证。在充斥着谎言的网络世界寻找真实的情感无异是自欺欺人。没人知道坐在网络那边计算机前的是什么样的人。;4.网络交友陷阱密布 网络使沟通变得自由与便捷,也使行骗更难让人识别。别有用心者打着交友的旗号图谋不轨,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5.网络交友中充斥着低级趣味 网络是一个缺少有效法律制约与道德规范的自由世界,很多人在聊天时容易放纵自我,低级趣味泛滥成灾,让人道德沦丧,而由它引发的道德问题更是不容忽视。;第二节 谨慎网络交友;1.不要轻易见面 网络是个虚拟的世界,青少年通过聊天、视频、语音等在网上交友,应该慎重见面。无论是刚认识不久,还是自认为已经足够了解对方,网友见面都存在各种风险。;第二节 谨慎网络交友;2.涉及性问题不要交往 网络也即社会,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如果有些网友上来就谈一些性的问题,那就应该果断拉黑,对于情况严重者我们可以保留证据选择报警。 3.不要随便透露个人信息 在网络交友中,我们无法知道对方是否是真心实意交朋友。切记不要透露个人信息,否则可能会对我们造成不良影响或带来财产损失。 4.不要轻信承诺 网恋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了,我们应该擦亮眼睛进行甄别,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花言巧语,更不要盲目相信任何人的承诺。越是在交友中轻易承诺的人,越要加以防备。;5.不要相信虚假吹嘘 有很多网络骗子往往是抓住一些人的虚荣心,捏造自己是“富二代”“官二代”或者企业老总等虚假身份,取得一些虚荣心强的人信任,然后实施诈骗、盗窃、胁迫等不法行为。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做事情,理性地思考问题,天上不会掉馅饼,切记不要让虚荣心害了自己。;第二节 谨慎网络交友;6.不要有经济往来 现在很多骗子利用网络进行诈骗,往往开始的时候给我们一个好的印象,然后慢慢熟悉了,就开始通过一些欺诈手段,博取我们的同情心来进行诈骗。因此,不要和虚拟的网友有任何经济往来。;7.不要泄露国家机密 间谍不只是出现在影视剧里,他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就在互联网上。境外间谍组织经常以咨询公司开展社会调查的名义,通过互联网高薪招聘兼职人员,指使他们拍摄军事目标照片和搜集内部资料,借此窃取我国国家秘密,危害我国国家安全。一定不要在互联网上发布有可能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更不要因炫耀心理而被别人操纵进而泄露国家秘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得有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境外机构、组织、个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他人实施的,或者境内机构、组织、个人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结实施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的间谍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公民和组织发现间谍行为,应当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报告。国家安全机关举报受理电话号码为“12339”。;在网络交友时,一定要有防范意识,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