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理论根基.docx

论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理论根基.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理论根基 论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理论根基 论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理论根基  [ 论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理论根基 ldquo;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81孔子认为除"上知与下愚不移'以外,其他人的人性都相近,并且可以通过后天的习染来转变自身的力量和品行。   这就是《论语》所讲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00、"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200。孔子还采纳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受来说明"学以致其道'的道理。孔子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2可见,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人生阅历的积累,人便可以渐渐了悟"道'的真谛。以《论语》为依据,发觉孔子对人性与学习的关系以及通过学习达致人性美妙的途径的熟悉,大致包括三个层面:   其一,学习是成就美妙德性的必备条件,意义重大。孔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84可见,即使是好仁、好知、好信、好直、好勇、好刚等美妙的品性,如果没有"好学'来协作,也极易流于偏颇。   其二,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的主动性不同可以导致学习效果的差异,导致人之境界的高下之分,即谓"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177虽然从字面上看,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天才,但是孔子却从来没有详细说明过究竟哪些人是"生而知之'者,孔子自己也从不以生而知之者自居,他认为自己之所以能比一般人懂得多一些,从根本上在于自己爱好学   习、擅长学习。他讲:"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53不仅孔子自己这样评价自己,孔子的弟子也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论语》记载:"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 论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理论根基 有?'203可见,在弟子心目中,孔子正是由于好学才得以常为人师,他以自身经受为弟子和世人做出了榜样。   其三,孔子为促进学习,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以及教学方法也作了探讨,为人的境界提升进一步指明白道路。在学习内容上,孔子不仅讲"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178、"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63,而且将学习内容拓展到实践层面,指出"学'要在"行'中学,学与行不行分,"行'甚至比单纯的学习理论学问更重要。如孔子的弟子子夏讲:"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伴侣交,言而有信;虽未学,吾必谓之学矣'5。在学习方法上,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7、"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15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9。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主见。   总之,正是由于孔子认为大多数人的人性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而转变,而学习的主动权把握在人的手中,主要依靠于人后天的努力,所以孔子才自信地说:"为仁由己。'《论语》中孔子论人性虽然只有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但是这一句话却意义非凡,它奠定了儒家在人性问题上重视后天习染的基调和框架。同时,孔子没有明言相近之性是善还是恶,这又为后继儒者的理论拓展留下了余地。      二、故意养性      孟子将人作为"类'来考察,将一般人与"圣人'作类比,即"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64,进而依据"凡同类者,举相像也'261得出&ld 论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理论根基 quo;我'与圣人同类、"我'与圣人一样都具有善性的结论。与圣人同类的这种人性之善在孟子视野中不仅人人都有,而且是天赋的,仁义礼智四端根植于心,即谓:"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80,"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259。孟子非常重视这四端,将之看作是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分,即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之存之'(19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80。   人虽然有天赋的善端,但是孟子认为这些善端只说明人有向善的可能,即谓"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259假如想把潜隐的善端进展成现实的美德,还需要人悉心养护、将善端扩而充之,这样才能真正成为道德意义上的人,即谓"凡有四端于我

文档评论(0)

屈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