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课件.pptx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课件.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冠状脉粥硬化性 心病 一、概述 二、动脉粥样硬化三、稳定型心绞痛 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五、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六、冠状动脉疾病的其他表现 2 冠状动脉解 剖 冠状动脉 解剖 冠心病概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 Ischemic heart disease) . 5 冠状动脉痉挛  6 冠状动脉不论有无病变,都可发生严重痉挛,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但有粥样硬化病变的冠状动脉更易发生痉挛。  近年来,由于心血管造影技术的开展,已证实冠状动脉痉挛可引起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 7 【分型】五种临床类型 一、无症状型冠心病,亦称隐匿型冠心病 二、心绞痛型冠心病 三,心肌梗死型冠心病: 四、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五、猝死型冠心病 全球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性别差异:绝经期前 男性>女性 地区差异:欧、美发达国家发病率>中国;国内北方>南方 上升趋势: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8 0 5 20 25 30 28.7 17.8 传染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 12.6 癌症 9.1 外伤 6 肺病 5.1 爱滋病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全球第一大死亡原因1† 10 15 死亡率 (%) (% 所有死亡) *缺血性心脏病, 脑血管病, 高血压心脏病,和inflammatory heart disease †全球的定义为 WHO 成员国地区 (非洲, 美洲,中东, 欧洲, 东南亚和西太平洋) 1.9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2, WHO Geneva 我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 年代 死亡率 (10万) 死亡构成比 (%) 死因排位 常见病种 1950 47.2 6.61 5 风心病、梅心病、肺心病 60 36.05 6.72 5 风心病、肺心病、高心病 70 115.74 19.49 2 风心病、冠心病、高心病、肺心病 1980 119.34 165.80 21.49 25.47 1 冠心病、风心病 102000 236.08 186.56 38.45 30.77 1 冠心病、高血压、风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  1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一组称为动脉硬化的血管病中常见且最重要的一种。 动脉硬化的共同特点是动脉发生了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导 致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 冠状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 动脉粥样硬化 主要危险因素: 1,高龄(年龄增大),男性多见。 男性45岁和女性50岁以后易发生; 2,高血压 3,高血脂 4,高血糖 5,吸烟 12 动脉粥样硬化 13 次要危险因素: 1,肥胖(高体重) 2,不良饮食 3,精神紧张 4,遗传因素 5,脑力劳动 6,胰岛素抵抗等 动脉粥样硬化 【发病机制】 一,脂肪浸润学说,最早提出认为血中脂 质以低密度脂蛋白( LDL )残片的形式侵入动脉壁,脂蛋白降解而释出胆固醇、甘油三酯,引起平滑肌细胞增生并成为 泡沫细胞。 LDL还和动脉壁的蛋白多糖结合产生不溶性沉淀,所有这些就形成粥样斑块。 14 动脉粥样硬化 二,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 强调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增多,使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在内膜上,释出血栓素A2. 促使内皮细胞损伤和增生、LDL侵入、单核细胞聚集. 平滑肌细胞增生和游移、成纤维细 胞增生、血管收缩、溶栓机制受抑制等。 15 动脉粥样硬化 16 三,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 强调平滑肌细胞的单克隆性繁殖使之不断增生; 平滑肌细胞吞噬脂质,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四,“损伤反应学说”: 近年多数学者认为各种主要危险因素最终都损伤动脉内膜,而粥样斑块的形成是动脉对内膜损伤作出反应的结果。 血小板得以粘附、聚集,形成附壁血栓。血小板可释出包括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在内的许多生长因子。对促发粥样硬化病变中平滑肌细胞增生起重要作用。 17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易发生粥样硬化的机理: 1, 肌壁外冠状动脉支的动脉粥样硬化为最常见的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 2, 冠状动脉近侧段好发动脉粥样硬化是由于它比所有器官动脉都靠近心室,因而承受最大的收缩压撞击. 3, 冠状动脉血管树形状多变,因此亦承受较大的血流剪应力. 18 动脉粥样硬化 病变特点: 19  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多在近侧段,且在分支口处较重;早期,斑块分散,呈节段性分布,随着疾病的进展,相邻的斑块可互相融合。 在横切面上斑块多呈新月形,管腔呈不同程度的狭窄。有时可并发血栓形成,使管腔完全阻塞。 动脉粥样硬化 病理分

文档评论(0)

小小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小小文档小小文档小小文档小小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