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锁闭我的心灵》的后结构主义解读与翻译.docxVIP

《沉默锁闭我的心灵》的后结构主义解读与翻译.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沉默锁闭我的心灵》的后结构主义解读与翻译 一 “形式主义”翻译 在解决方案中,“翻译”实际上是“被翻译”。德钦曼在演讲中谈到了翻译的不可能性。'。(P174)然而从实际来看, 尽管理论家门喋喋不休, 但是翻译仍然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不仅有散文, 小说, 还有诗歌。可见理论家们所说的不可译和翻译实践者的实践并不是同一件事情。说文本不可译, 大多数人理解的意思是不可能得到与原文完全对等的译本。从这一点来说, 即便不运用所谓的理论, 相信很少有人不能同意。 至于诗歌的翻译, 同意它不可译的人肯定更多一些,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思想最为典型。他说“诗即为翻译中所丢失之东西。” (Poetry is what is lost in translation.)1弗罗斯特究竟是诗人, 话说得机智而幽默。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在翻译中丢失了呢?王佐良先生说:“人们常说诗不能译, 主要是指诗艺难以通过译文再现。”(P1)所谓诗艺, 是相对于内容而言的, 也就是形式主义所说的形式。显而易见, 弗罗斯特和王佐良的共同暗示是:诗歌的内容是可译的。其实不仅内容可译, 诗艺在译本中也并非全部损失。王佐良说:“好的译诗多少可以传达点诗艺, 或传达诗艺的某些部分, 例如结构, 句法形象, 某些音韵效果, 某些气氛。有些东西在翻译过程中是会失落的, 但是不限于译诗……论及译诗, 难是不错的, 但如进而说诗根本不可译则等于否定了一切翻译。”(P2)比起弗罗斯特的观点, 王先生的意见更为公允些。译本并非只是内容, 因为你不可能译出内容而没有形式, 形式和内容有如能指和所指, 也像硬币的两面, 是不可分割的。所以, 尽管译本所呈现的此形式已非彼形式, 但它仍然是有理由被看做是原作的一种形式。 王佐良所代表的是典型的传统主义翻译观, 假设“历史或典籍中已包含有肯能独立于理解之外的意旨或意蕴 (meaning) ”。(P49)但是“20世纪对19世纪科学的客观确定性进行了持续不断地攻击”,(P55)后结构主义已经不再认为阅读是去发现作者的原意, 相反他们接受“对‘原文’的阅读是一种误读, 是以一种新的不完整性取代文本原有的不完整性”,(P380)文本因此变得开放而有多义性。文本欢迎多次解读。 本文作者的“形式主义翻译”的原则, 即是在考虑到译文中必然会发生内容和形式的增补和减损而提出的, 即让译文尽可能地靠近原作的形式, 以尽可能多地保留译本作为意义潜在体与原作的接近性。 下面我们就进入华兹华斯的《沉睡锁闭我的心灵》这首短诗的解读和翻译。 二 诗的结构布局及其意义 华兹华斯原诗的全文如下: 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 I had no human fears; She seemed a thing that could not feel The touch of earthly years. No motion has she now, no force; She neither hears nor sees; Rolled round in earth’s diurnal course, With rocks, and stones, and trees. 这是华兹华斯露西组诗中的一篇, 写于1798—1799年间德国的哥茨兰 (Goslan) 。时值晚秋季节, 华兹华斯与妹妹多萝西 (Dorothy) 以及柯尔律治赴德国小住, 此诗即在那里完成。 该诗从表面看来, 简明易懂, 词语简单, 除了diurnal以外, 全部都是日常用语, 且绝大部分的词都是单音节, 句子也都是简单的句式。就音律而言, 也是平淡无奇, 弱强弱强交替而行, 四拍一行 (1、3、5、7行) , 其余为一行三拍;韵脚也是中规中矩, ABAB CDCD交替而行。 朴实无华, 直接了当的语言的背后是句子之间的联系。德鲁 (Drew) 说:“这些话是如此狡黠地互相联系以至于每一部分都必须依靠其它所有部分才能获得整体的意义。”第一诗行中的沉睡, 及封闭于完全不察之中的诗人的懵懂无知的精神, 与露西的死亡的长眠, 以及封闭于土地的淡漠之中的她的身体, 工整而又意味深长地配合在一起。诗人通过上下两节的对照和呼应, 将过去和现在, 个人与宇宙, 幻想与现实全部容纳进来, 交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诗的后六行明白而确定。第3和第4行是第一诗节的后两句, 它们和第二诗节形成对照。这个对照由两个不同的时态实现, 第一节用的是过去时, 第二节用的是现在完成时。第一节的后两句是言者对于诗中人物“她”的不朽性的感知或印象, “她似乎就是样东西/觉不到岁月的碰触”。言者的感叹, 是赞美, 赞美中不仅有惊愕, 还有喜悦满足和安慰。“她”是那样的生机勃勃, 俨然超出了自然法则对人的控制, 岁月又能奈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