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的诗学诠释学解读.docx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次》的诗学诠释学解读 一、 dfe562chtns现代诗学中的文学思想 《博尔沃尔》的诗歌《呼吸》(车库,1965)的结论是,在最后一组诗中,只有九行不到的诗,题为《雅》。一首诗独占一个组诗位置的现象, 除此之外, 还在策兰诗学中出现过三次, 由多个部分组成的诗《声音》 (STIMMEN) 和《带入狭窄》 (ENGFue6c7HRUNG) (诗集《语言栅栏》Sprachgitter, 1959) , 还有诗集《罂粟与记忆》 (Mohn und Gedue562chtnis, 1952) 中的《死亡赋格》 (TODESFUGE) 。这三首诗不仅在诗学力度上, 也在长度上均能承担一个组诗的分量, 而我们现在面临的却是一首只有九行的短诗。诗人在其诗集的结构设计上以这首短诗压轴, 并赋予它单独承担一个组诗的分量, 足见该诗在策兰诗学创作中极为特殊而重要的地位(1)。这首诗可谓《呼吸转折》的终点, 以此为这部诗集画上了一个巨大的加粗句号。 然而, 这首看似言词简单的诗文却给理解与诠释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即便在语义层面上的理解也会造成诸多歧义。诗文完全不具有蒂莫西·巴蒂 (Timothy Bahti) 所说的“在表述与风格上的与众不同的、显然别具一格的明晰性”。(2)因此, 对这首诗文的理解出现了释义方向迥异的巨大差异, 甚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有从宗教神学视角来探讨诗文意义, 如威廉姆·赫克 (Wilhelm H9ck) 的《说的是哪个上帝》(3)一文;也有从社会批判的维度来释义诗文, 如玛丽丝·杨茨 (Marlies Vanz) 的专著《论绝对诗学的干预———保尔·策兰的诗文与美学》(4);还有从语文学层面对诗文涵义的高度抽象, 如巴蒂的论文《用字母拼写的悖论:保尔·策兰〈一次〉中的风格和陈述》(5)。三者在不同程度上阐明了诗文的某种意义, 然均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 就是执着于自己的方法论视角, 或多或少遮蔽了文本结构本身所传递的消息, 就是“将诗学作品的所言之物转化成受他们的思想支配的散文和受他们的概念约束的真理”(6), 这正是伽达默尔否定固定方法论的原因所在。因此我们在对《一次》进行诠释时, 将借鉴、比较与评说上述三者的论述, 给出我们对这篇诗文的非终结性释义。 二、 策兰诗学中的宗教元素 诗文《一次》书写于1965年9月14日(7), 现录诗文如下:一次, EINMAL, 本诗由三个诗节组成, 诗节行数呈递减状, 分别为五行、三行、一行, 共有九行。第一诗节使用的语词十分简单, 诗篇一开始就是“一次”, 这个词独占一行, 这个“一次”同时也是诗的标题。接着, 抒情之我就叙述了一个自身感受到的诗学故事。这个“一次”像是在叙述一个远古的故事。我们所知的民间故事多以“从前”开始, 格林兄弟收集的民间童话中也常以“从前有一次” (Es war einmal) 开始叙事。诗文中的过去时态也证实了这一叙事方式, 似乎在讲述一个已经发生的事件, 一个类似于童话的故事, 一个“被毁灭”的残忍故事。接着以首语重复法 (Anapher) 的“那时那地” (da) 来讲“我”和“他”之间的关系, 德语副词“da”在德语中包含了时间和空间两层含义。在那个时候、那个地点, 我听到他, 他在做一件事, 即洗涤世界。“洗涤”的本义具有两种功能, 一是将洗涤之物带入一个特定的状态, 如洗涤干净;二是祛除洗涤之物上的斑渍、污垢。(2)总之这个行为与水有关。这个他究竟是谁呢?诠释者均将他视为神或上帝, 这点也得益于公布于世的策兰手稿。在策兰手稿中有这样的修改过程:在草稿中, 第二诗行的这个“他”全部大写并斜体 (IHN) , 在第二稿中, 尽管这个“他”不在句首, 却改成了第一个字母大写 (Ihn) , 终稿才改成小写(3)。在西方的宗教文化语境中, 如果无论第三人称单数是第几格, 出现在句子的什么位置, 都写成大写, 那么就会使读者联想到那个独一无二、全知全能、至高无上的上帝。上帝洗涤世界有两种可以理解的可能性:其一是《圣经·旧约》中上帝耶和华引发的大洪水, 洗涤罪孽深重的人类;其二指基督教的浸洗礼。这两者均与人类的罪恶有关。不过, 若是我们没有发现策兰手稿中的这个“他”的改写过程, 也很难将其理解为那个创世与毁世的上帝。 关于诗中的宗教神学的含义, 赫克在《说的是哪个上帝》一文中的论述颇为详尽, 他将犹太宗教视为理解策兰诗学的关键性元素。赫克认为“这首诗首先与复活有关。‘他’不可见, 且‘彻夜’意示这坟墓般的黑暗。‘洗’则有洗礼的意思 (据《圣经·新约·保罗书》, 紧随耶稣·基督之死) ”, 赫克继而将最后诗行中的“光”和“拯救”也放在这一关联中进行解释:“‘光’与‘拯救’也在浸洗礼中出现。”(1)在《圣经·新约·罗马书》第六章中, 确实也讲到了浸洗的意

文档评论(0)

186****66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