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pptVIP

  1. 1、本文档共1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离子通道受体 G-蛋白偶联受体 单跨膜受体 细胞内受体 细胞膜受体 受体 当前第94页\共有153页\编于星期四\7点 三类膜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当前第95页\共有153页\编于星期四\7点 一、 细胞内受体多通过分子迁移传递信号 位于细胞内的受体多为转录因子,与相应配体结合后,能与DNA的顺式作用元件结合,在转录水平调节基因表达。 能与该型受体结合的信号分子有类固醇激素、甲状腺素、维甲酸和维生素D等。 当前第96页\共有153页\编于星期四\7点 当激素进入细胞后,如果其受体是位于细胞核内,激素被运输到核内,与受体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 如果受体是位于胞质中,激素则在胞质中结合受体,导致受体的构象变化,与热激蛋白分离,并暴露出受体的核内转移部位及DNA结合部位,激素-受体复合物向核内转移,穿过核孔,迁移进入细胞核内,并结合于其靶基因邻近的激素反应元件上。 结合于激素反应元件的激素-受体复合物再与位于启动子区域的基本转录因子及其他的特异转录调节分子作用,从而开放或关闭其靶基因,进而改变细胞的基因表达谱。 不同的激素-受体复合物结合于不同的激素反应元件。 当前第97页\共有153页\编于星期四\7点 核受体结构及作用机制示意图 当前第98页\共有153页\编于星期四\7点 激素反应元件举例 当前第99页\共有153页\编于星期四\7点 二、离子通道受体将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离子通道型受体是一类自身为离子通道的受体,它们的开放或关闭直接受化学配体的控制,被称为配体-门控受体通道(ligand-gated receptor channel)。 配体主要为神经递质。 当前第100页\共有153页\编于星期四\7点 乙酰胆碱受体的结构与其功能 当前第101页\共有153页\编于星期四\7点 乙酰胆碱受体结构 乙酰胆碱结合部位 离子通道 顶部观 侧面观 当前第102页\共有153页\编于星期四\7点 乙酰胆碱受体功能模式图 当前第103页\共有153页\编于星期四\7点 离子通道受体信号转导的最终作用是导致了细胞膜电位改变,即通过将化学信号转变成为电信号而影响细胞功能的。 离子通道型受体可以是阳离子通道,如乙酰胆碱、谷氨酸和五羟色胺的受体;也可以是阴离子通道,如甘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受体。 当前第104页\共有153页\编于星期四\7点 三、G蛋白偶联受体通过G蛋白和小分子信使介导信号转导 G蛋白偶联受体(GPCR)得名于这类受体的细胞内部分总是与三聚体G蛋白结合,受体信号转导的第一步反应都是活化G蛋白。 G蛋白偶联受体(GPCR)在结构上为单体蛋白,氨基端位于细胞膜外表面,羧基端在胞膜内侧,其肽链反复跨膜七次,因此又称为七次跨膜受体。 当前第105页\共有153页\编于星期四\7点 GPCR是七跨膜受体(serpentine receptor) 当前第106页\共有153页\编于星期四\7点 (一)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具有相同的基本模式 信号转导途径的基本模式 : 配体+受体 + G蛋白 效应分子 第二信使 靶分子 生物学效应 当前第107页\共有153页\编于星期四\7点 G蛋白循环 当前第108页\共有153页\编于星期四\7点 2. 蛋白磷酸酶衰减或终止蛋白激酶诱导的效应 蛋白质磷酸酶(phosphatidase)使磷酸化的蛋白分子发生去磷酸化,与蛋白激酶共同构成了蛋白质活性的调控系统。 无论蛋白激酶对于其下游分子的作用是正调节还是负调节,蛋白磷酸酶都将对蛋白激酶所引起的变化产生衰减或终止效应。 当前第62页\共有153页\编于星期四\7点 蛋白磷酸酶衰减或终止蛋白激酶诱导的效应 PTK PTK 无活性 活化 P 自我磷酸化 PTP PTP S S P 无活性 活化 Src family PTK 无活性 Src family PTK PTP P PTK 活化 活化信号 抑制信号 当前第63页\共有153页\编于星期四\7点 根据蛋白磷酸酶所作用的氨基酸残基而分类: 蛋白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个别的蛋白磷酸酶具有双重作用,即可同时作用于酪氨酸和丝/苏氨酸残基。 当前第64页\共有153页\编于星期四\7点 (二)许多信号通路涉及蛋白丝/苏氨酸激酶的作用 细胞内重要的蛋白丝/苏氨酸激酶包括 受环核苷酸调控的PKA和PKG 受DAG/Ca2+调控的PKC 受Ca2+/CaM调控的Ca2+/CaM-PK 受PIP3调控的PKB 受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 当前第65页\共有153页\编于星期四\7点 1. MAPK调控细胞的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哺乳动物细胞重要的MAPK亚家族: 细胞外调节激酶

文档评论(0)

hejiaman299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