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第10章40年代文学思潮.pptxVIP

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第10章40年代文学思潮.pptx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第十章40年代文学思潮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4O年代文学(第三个十年)指从芦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的12年,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大片国土沦陷,全国实际上分为国民党统治区、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抗战时称为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日伪统治下的沦陷区三大部分。.文学也因此形成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和沦陷区文学同时并存的格局,并生发出各具特点的文学景观。第一节 国统区 文学进程“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孤岛时期的部分期刊沦陷区文学1918年“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沦陷区文学;937年“七七”事变后已北平为中心的华北沦陷区文学;1941年12月后的上海沦陷区文学。沦陷区文学日本帝国主义的文化殖民政策与沦陷区作家的两难选择。1,“言”与“不言”之间。2,以乡土文学为旗帜揭示沦陷区人民真实生存境况的作品4,对人的平凡生活的发现与肯定。5,雅文学与俗文学的对立中的接近。国统区文学第三个十年的文学,在国统区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文学以“救亡”的宣传动员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国统区文学在基调上表现为昂扬奋进的英雄主义。主题上:鲜明而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文体上:报告文学和通讯成为最热门的体裁。新闻性、纪实性作品受到欢迎。诗歌朝广场艺术方向发展:鼓动性、宣传性、战斗性.第二阶段:1938年10月——1944年9月文学一方面表现和宣传抗战,一方面也重新开始对民族的反思。在基调上转为沉郁苦闷。.主题上:一方面转向历史;另一方面转向自己,出现了一个知识分子题材作品创作的高潮。文体上:长篇小说、多幕剧和长篇叙事诗的再度兴起。.审美风格上:沉郁、凝重而博大的风格。创作:爱国主义主题的扩展与深入,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发掘人的灵魂,探讨历史的出路。形式上长篇多,戏剧是多幕剧形式、长篇叙事诗。.第三阶段:1944年9月——1949年全国性民主运动对这一阶段文学的影响。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1944年9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废止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议案,引发了国统区民主运动的热潮。.第三阶段:1944年9月——1949年主题上:对黑暗的诅咒与对腐朽现实的否定;对知识分子自我内省与历史总结。风格上:以讽刺为主调的多声部的繁复的交响。. 第二节 文学论争主要论争1,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论争。2,对“战国策”派的批判。主要论争3,1939年至1941年展开的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4,1945年前后围绕《清明前后》和《芳草天涯》而展开的关于“唯政治倾向”和“非政治倾向”的讨论。主要论争5,1945年至1949年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长期论争。6,1938年张天翼《华威先生》引起关于抗战文学暴露问题的讨论。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1939年至1941年展开的,国统区的讨论在1940年展开,较解放区略晚。论争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论争的一方是向林冰,他在《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等文中,一再强调创造新民族形式的途径就是运用民间形式,并偏狭地认为新文学是“以欧化东洋化的移植性形式代替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畸形发展形式”。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反对一方代表是葛一虹,他在《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在所谓“民间形式”吗?》等文中持形而上学的观点,全盘肯定五四新文学,完全否定民间形式的有可继承的合理成分。.讨论深人的标志是郭沫若的《“民族形式”商兑》和胡风的《论民族形式》问题。郭沫若认为:中国新文艺“从民间形式取其通俗性,从士大夫形式取其艺术性,而益之以外来因素,又成为旧有形式与外来形式的综合统一”。这一问题的提出是受到解放区影响,最终的结论也是等到《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出的。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论争始于1945年1月胡风在《希望》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同时又发表了舒芜的哲学论文《论主观》。关于现实主义

文档评论(0)

133****893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育领域编辑

认证主体牛**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