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二).ppt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二).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本诗描写了自己虽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却仍然盼望着为国尽力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炽热而深沉的爱国热情。 主题 * 《潼 关》 谭嗣同 * 诗人:谭嗣同 谭嗣同(1865.3.10—1898.9.2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 人物典故 ——剑胆琴心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 写作背景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他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但是面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 解释诗意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诗意: 从古至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清脆的马蹄声被西风吹散、吹远。黄河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好象仍嫌河床箍得太紧,山峰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 诗歌品析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 名人评价 1.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2.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3.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精神传承。 *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秋词》(其一)《夜雨寄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潼关》 * * 秋词 刘禹锡 * 走近作者 刘禹锡 字梦得,洛阳人。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曾和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授太子宾客职,因此,世人又称他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作品《陋室铭》为后人所熟知。有《刘梦得文集》40卷传世。 * * *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读一读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都会感到寂寞凄凉,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万里晴空,一只鹤展翅凌云直上, 就 引发我的诗情到了蓝天。 * 想一想 1、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秋天有着怎样的认识和感受? 2、诗人对秋有着怎样的超越古人的认识? 逢秋悲寂寥 秋日胜春朝 * 2、 3、作者对秋的独特认识,是通过 怎样的手法表现出来的? 4、诗人对秋的这种独特感受,表现 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对比 表现了诗人一种积极向上、乐观 的心态。 * 5、诗人为什么说秋天胜过春天呢? (用原文回答)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6、诗人通过什么景物来表现 “秋日胜春朝”? 孤鹤

文档评论(0)

董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