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构造带的组成、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pdf

皖南构造带的组成、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皖南构造带的组成、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 江来利;胡召齐;朱强 【摘要】在前人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年在该区的工作,以新的锆石 U-Pb 年龄为依据,论述了皖南构造带的组成、前南华纪基底形成的时代和构造背景. 以构造变形特征为依据,将皖南构造带分为 3 个构造分区,论述了各个分区的总体构 造特征和不同方向断裂构造的变形特征.最后,概述了皖南构造带从晋宁期到燕山期 的构造演化. 【期刊名称】《安徽地质》 【年(卷),期】2016(026)003 【总页数】7 页(P169-174,178) 【关键词】皖南构造带;构造特征;构造演化 【作者】江来利;胡召齐;朱强 【作者单位】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安徽合肥 230001;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安徽合肥 230001;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安徽合肥 23000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P542 皖南构造带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是在新元古代碰撞造山、变质基底形成基础上, 经早古生代褶皱抬升和中生代陆内构造作用等多阶段构造演化形成的构造带。江南 造山带的构造属性和构造演化一直受到地质学家的关注。最早,黄汲清先生将扬子 东南部从桂北、黔东、经湖南到赣北至皖南的元古代浅变质火 山-沉积岩分布区称 为“江南古陆”。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地质学家开始用板块构造理论探讨这个 地区的大地构造。80 年代初,郭令智等提出江南古陆是元古代岛弧褶皱系。许靖 华(1987 )提出华南是造山带,把江南古陆解释为由中生代碰撞造山作用形成的 构造混杂带。80 年代末,以板块理论和现代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的区域地质调查为 认识这套浅变质岩的沉积环境、构造格架、构造演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本世纪初以来,由于 LA-ICP-MS 及 SHRIMP 锆石 U-Pb 测年技术的广泛运用, 江南古陆获得了大量较为精确的同位素年龄,结合这些年龄的岩石地球化学和沉积 学研究,取得了该区主要岩石地层单位及侵入岩的时代及其形成构造背景的新认识。 目前 ,包括皖南地区在内的“江南古陆”已逐渐被认为是扬子地块东南缘的新元古 代造山带。本文主要根据前人研究成果 ,结合作者近年在该区的工作,较系统论述 了皖南构造带的组成、变形特征和构造演化。 皖南构造带所属一级构造单元为华南板块。江南造山带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之 间 ,以钦杭结合带与华夏陆块相邻 ,主要由一套浅变质、强变形的新元古代巨厚火 山-沉积岩系及时代相当的侵入体所构成,它呈弧形跨越了桂北、黔东、湘西、湘 北、赣北、皖南和浙北的广大区域。皖南构造带即江南造山带东段的安徽部分。皖 南构造带北以江南深断裂与扬子陆块前陆带的对冲带相临 ,东南以皖浙边界断裂带 与浙西冲断褶皱带相连 (图 1 )。 2.1 区域地层 皖南构造带主要由前南华纪浅变质岩组成,蓝田向斜及临溪向斜出露有南华纪 -早 古生代地层 ,在休宁-歙县盆地零星分布有晚古生代 -中三叠世海相地层及中侏罗 世 -晚白垩世陆相地层。 2.1.1 基底浅变质地层 皖南浅变质岩的层序和时代还存在争议。根据新一轮《安徽省区域地质志》 ,皖南 浅变质岩系分为下部的溪口岩群与歙县岩群和上部的历口群与昱岭关群。溪口岩群 与歙县岩群总体为一套由浅绿色为主的深灰色片岩、板岩、千枚岩、千枚状粉砂岩 等组成的地层,其中含有火山碎屑沉积或火山岩亚层。其中歙县岩群的西村岩组底 部出露有较为完整的由变质橄榄岩类、辉长岩、具枕状构造的细碧-角斑岩及深海 红色硅质岩组成的蛇绿岩套,是形成于弧后盆地的 SSZ 型蛇绿混杂岩。皖南的这 套下部变质岩系从北到南表现出粒度逐渐变细、海水逐渐变深的趋势,是一套从盆 地边缘到盆地中部的沉积,属于海底扇沉积体系和海底平原沉积体系,其构造环境 为弧后盆地。根据蛇绿岩中辉长岩、细碧岩及其他层位火山岩夹层的锆石 U-Pb 年 龄可以确定其形成于 890 ~-825Ma 的新元古代。 历口群和昱岭关群分别分布在皖南构造带北部和南部,以下部为粗碎屑沉积 (邓家 组和周家村组 )和上部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 (铺岭组和井潭组 )为特征。其中井 潭组火山岩具有双峰式火山岩特征 ,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铺岭组火山岩也是板内 伸展环境下的产物。 因此 ,历口群和昱岭关群都形成于新元古代 820 ~760Ma 的裂谷盆地中。 2.1.2 盖层地层 皖南构造带具有三套盖层。第一盖层由南华纪到早志留世地层组成,总体为一套从 裂谷盆地到被动大陆边缘的海相碎屑岩、碳酸盐岩、硅质岩建造,本构造层受加里 东构造运动影响而形成宽缓褶皱。第二盖层为零星分布于休宁汪村至流塘一

文档评论(0)

159****773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范**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