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科学气球平台与有效载荷接口要求 编制说明.docx

高空科学气球平台与有效载荷接口要求 编制说明.docx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项目名称: 高空科学气球平台与有效载荷接口要求 - 1 - 《高空科学气球平台与有效载荷接口要求》 编制说明 1. 工作简况 1.1. 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下达 2023 年第一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的通知》(国 标委发[2023]28 号),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负责牵头制定国家标准《高空科学气 球平台与有效载荷接口要求》, 该标准计划号为T-491 ,由全国空间科学及其应用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312)作为其归口单位。 1.2. 目的和意义 针对目前存在高空科学气球平台与不同类型、多技术体制有效载荷接口对接存在要求不 统一、不规范的现状与问题, 研究高空科学气球平台与有效载荷间的机械、电、热、通信等 接口技术要求, 形成标准, 以指导、规范高空科学气球平台与有效载荷在设计、研制、测试 与试验过程中的机械、供电、热控、通信等接口对接工作。 高空科学气球平台是开展空间天文、空间物理等空间科学探测, 以及临近空间大气环境、 电磁、生物等科学探测载荷技术验证及应用实验非常重要的平台。中国科学院自上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发展高空气球,建成了我国的高空科学气球系统并开始应用于科学观测和研究, 具有成熟的高空气球系统设计、生产、发放和回收能力; 多年来, 利用科学气球系统广泛开 展多学科的实验研究。 高空科学气球是临近空间非常重要的低速实验平台, 随着国家在临近空间技术领域的投 入支持,采用高空科学气球平台开展空间等各类探测载荷的科学探测实验越来越受到重视, 实验批次、规模等越来越大。由于目前开展临近空间科学实验所需的有效载荷涵盖微波、光 电、通信等多种技术体制与类型, 涉及到国内多个平台、载荷单位, 在科学探测实验组织实 施环节, 面临接口要求不统一,平台与载荷对接复杂, 协调困难, 给对接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因此经多方调研、研讨, 为积极推进高空科学气球平台与有效载荷在总装测试、飞行试 验期间的协调性、适配性, 亟需开展高空科学气球平台与有效载荷的接口技术要求研究, 形 成统一性的接口技术要求规范, 以此来指导、规范高空科学气球平台与有效载荷的接口对接 工作。 同时为考虑标准的普适性, 经初步调研确定, 该标准主要针对高空科学气球平台与有效 - 2 - 载荷普遍存在的机械、供电、热、通信等接口技术要求进行规定; 对于存在特殊需求的接口 技术要求由专用技术文件进行确定, 在该标准中予以说明, 增强标准通用性, 为高空科学气 球平台与应用有效载荷系统性应用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撑。 1.3. 编制背景 高空科学气球是飞行在临近空间高度的飞行器, 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太空探测平台, 也是 目前广泛应用的临近空间探测平台。欧、美、日等国每年利用高空科学气球开展数十次飞行 试验, 获得了大量科学观测数据。由于高空科学气球具有成本低、载荷能力大、能源消耗少、 发放灵活、效费比高等优势,高空科学气球的发展潜力巨大,应用市场日益广泛。 然而, 虽然目前高空科学气球的设计、制造和应用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临近空间的开 发利用受到了高度重视, 但是与高空科学气球相关的标准却十分匮乏, 尤其是高空科学气球 与有效载荷接口相关的标准更为稀缺,严重阻碍了高空科学气球的应用推广。 为此,本标准本着实用性原则, 对高空科学气球与有效载荷接口中最为普遍的机械接口、 供电接口、热接口、通信接口等内容进行规定,以满足目前临近空间开发利用的迫切需求, 促进我国高空科学气球及有效载荷技术发展,推动相关产业升级。 1.4. 主要工作过程 按照全国空间科学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要求, 根据《国家标准管理办法》, 中国 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主导成立了标准编制工作组。该工作组成员包括中国科学院空天 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 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多家单位人员。 在前期进行了大量技术和调研的基础上, 工作组开始进行标准的编制工作。主要工作过 程如下。 1.4.1. 草案阶段 (1)成立标准编制组 本标准项目下达后, 由标准编制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组织成立了标 准编制组,其人员组成及分工见表1。 表1 编制组人员及分工 序号 姓名 职称 单位 任务分工 1 冯慧 高级工程师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负责人 2 杨燕初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技术顾问 - 3 - 3 祝榕辰 高级工程师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高空科学气球平台设计 4 曲艺 高级工程师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标准编制说明及文献调研 5 王梓皓 工程师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

文档评论(0)

std3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李**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