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6章古代诗歌阅读6第5节评价古代诗歌思想情感课件.ppt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6章古代诗歌阅读6第5节评价古代诗歌思想情感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3.归纳要全面,体察要细致。 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4.评价要准确,分寸要把握。 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要注意避免以下两个方面:一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要避免没有分寸,用错误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这样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都是有失公允的。 〔典例剖析〕 (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   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 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解析]第一步,结合标题、诗句深入分析诗歌蕴含的道理。 本诗的标题“读史”,启发我们思考怎样阅读历史,怎样评判历代高贤。诗的首联说自古以来高人贤士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颔联表述的是历史人物即便是在当时也难免被误解,在后世的传言中更会失真;颈联列举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以此来说明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不会是精华;尾联抨击当时的俗儒们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糟粕,不能真正地表现出历代高贤的品格。综合诗句内容可知,这首诗阐述的就是史书和历史有一定的差距,不能轻信史书。 第二步,结合诗歌蕴含的道理谈启示。 书本是前人经验、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因此,为了继承前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就必须广博地读书。但是,书本又并不都是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我们在读书时应该始终保持清醒的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这样才能化他人的成果为自己的血肉,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夜泊归州 范成大 旧国①风烟古,新凉瘴疠清。 片云将客梦,微月照江声。 细和悲秋赋②,遥怜出塞情。 荒山余阀阅③,儿女擅嘉名。 【注】①旧国:归州北周时为夔子国,故此称旧国。②悲秋赋:宋玉的《九辩》首句为“悲哉,秋之为气也”,主要抒发作者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困潦倒和不肯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③阀阅:功绩和经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点明归州历史悠久,下句说新凉涤暑瘴气全无,透露出对归州的喜爱之意。 B.颔联上句说,天上片片浮云携带客梦而回故乡,运用拟人手法,抒发思亲念故之情。 C.尾联下句表达诗人对子女的期冀,希望他们能够奋发向上、建功立业,赢得好名声。 D.本诗对仗较平稳,中间两联紧扣个人游宦经历和历史人物的特点,都具有点题作用。 C 【解析】“表达诗人对子女的期冀,希望他们能够奋发向上、建功立业,赢得好名声”这一理解不当。根据诗歌语境,尾联中的“儿女”是指宋玉、昭君等人。诗人怀念宋玉、昭君,既有对他们遭遇的同情,更是表达自己渴望入世的热切愿望。 2.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上句的意思是“我轻轻吟哦宋玉那篇悲秋赋”,表达对怀才不遇的宋玉的同情。②下句的意思是“我怜惜地回溯昭君出塞的情景”,表达对出塞和亲、有功于社稷的昭君的赞赏,含蓄透露出想要为国建功立业的渴望。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同长安君钟山望① 王安石 解装相值得留连,一望江南万里天。 残雪离披山韫玉,新阳杳霭草含烟。 余生不足偿多病,乐事应须委少年。 惟有爱诗心未已,东归与续棣华②篇。 【注】①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主持变法失败,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他,旋又罢相,退居江宁,本诗写于此时。长安君,即作者胞妹王淑文。钟山,位于南京东郊。②棣华:出自《诗经?棠棣》,后以“棣华”喻兄弟。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解装”本指卸下行装,此处暗指自己被罢相赋闲,也含解脱之后的轻松。 B.诗歌第二句照应标题,引出下文的写景,“万里”视野开阔,暗含思乡之情。 C.颔联描绘的是初春景象,“残雪”映“新阳”,使人在凄冷中感到一分暖意。 D.作者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寄望年轻一代,希望他们积极进取、奋发 向上。 D 【解析】“寄望年轻一代,希望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有误,“乐事应须委少年”是说目前生活得很郁闷,那些快乐的事只存在于对年轻时代的回忆之中。这里的“少年”并非指他人,而是指自己的年轻时代。 第五节 评价古代诗歌思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清青文案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从事单位办公室岗位工作多年,有较为丰富的文秘职员相关经验。专注企业方案、单位制度、操作规范、使用流程、培训资源,擅长K12资源整合服务……期待为您的职场带来价值。

认证主体邓**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