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第3章十七年小说创作.pptx

重庆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第3章十七年小说创作.pptx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3章 十七年小说创作; 一.十七年小说概说 二.农村题材小说创作 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 四.非主流小说创作;一.十七年小说概说;在小说体裁上,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受重视。 在题材的处理上,当代长篇小说侧重于表现“历史”,表现“逝去的日子”,而短篇则更多关注“现实”,关注行进中的情境和事态。 五六十年代,写英雄典型、写矛盾冲突、设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线索,在小说理论、创作中取得绝对地位,成为衡量作品价值的主要尺度;留给“诗化”、“散文化”小说的发展空间不多。;(二)十七年小说的历史脉络 1.建国之初(1949-1952) 创作成就:总体水平不高 (1)表现婚姻、家庭、爱情的小说,如马烽《结婚》、赵树理《登记》; (2)对战争岁月的回忆,如孙犁《风云初记》; (3)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描写,如杨朔《三千里江山》。;2.初步收获(1953-1956)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李准《不能走那条路》; 战争题材:《地道战》、《铁道游击队》、《保卫延安》; 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洼地上的“战役”》 3.百花文学(1956-1957) 干预生活的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改选》、《入党》; 突破爱情禁区的作品:《爱情》、《小巷深处》、《在悬崖上》;4.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收获(1958-1960) 长篇小说大量涌现:如《创业史》、《苦菜花》、《红日》、《红岩》、《红旗谱》等。 5.在历史的隧洞里摸索(60年代初) 作品有《广陵散》、《杜子美还家》等。;二.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在关注、支持农村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关注“新人”的出现和伦理关系的调整和重建时,柳青等更为重视的是新的价值观的灌输,而赵树理等则更倾向于在农村的“传统”中发掘那些有生命力的素质。 就小说艺术而言,柳青等所借鉴的,是西方和我国新文学中“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而赵树理更推重的是话本、说书等“宣讲”、“说话”的“本土资源”。;除了山西、陕西这两个“群体”之外,较重要的还有周立波、李准、浩然等。 李准(1928-)在五六十年代的创作,表现了根据在农村开展的运动和实施的政策来选取题材和确立主题的写作策略。主要作品还有《李双双小传》、《耕云记》。 周立波1955年起回到他的家乡湖南定居,创作又转到他所熟悉的农村生活。长篇小说《山乡巨变》及其“续篇”,分别出版于1958和1960年:证明农村的个体小生产者必须走集体化道路。;(二)赵树理和山西作家;(1)建国初期的短篇,侧重于表现农村新人新事,批判封建残余思想。 以《登记》为代表。《小二黑结婚》的姊妹篇。 《登记》中的人物主要有:小飞蛾、艾艾,张木匠、小晚、燕燕、小进。;(2) 批判农村中落后社员的资本主义思想与行为,批判农村基层干部的小农思想与不良作风,在他后期作品中占有显著地位。 以《锻炼锻炼》为代表。 《锻炼锻炼》主要人物:小腿疼、吃不饱、杨小四、王聚海 。;(3)歌颂劳动,歌颂实干精神,反对虚假浮夸,批判轻视劳动、不安心农业生产的人。 以《套不住的手》和《实干家潘永福》为代表。 1960年发表的《套不住的手》通过老农民陈秉正一双劳苦功高的手,一双套不住的手,歌颂了社会主义时期新型农民勤劳朴实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4)长篇小说《三里湾》 《三里湾》我国第一部描写农业合作化的长篇小说。 通过王金生、马多寿、范登高、袁天成等四户农民对于合作化的不同态度,反映土改后的农村现实。 ;2.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1)小说结构完全从传统小说、评书的结构方法演化而来,故事有头有尾,中间又包含着若干小故事,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2)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是在说故事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揭示人物性格,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擅长以人物的外号来突出人物的个性。 (3)语言口语化,群众化,生动幽默。 ;3.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于40年代开始出现,形成于50年代末以赵树理为核心,主要成员还有马烽、西戎、孙谦、束为等,他们都以农村生活为主要创作题材,较多地描写中间人物,具有浓郁的山西地方色彩,语言口语化、大众化,有明朗、质朴、幽默的风格。 ; (三)柳青及其小说《创业史》;《创业史》原计划写四部。1960年第一部在刊物上连载,次年出版单行本。“文革”发生,写作计划中断。“文革”结束后,改定了第二部上卷和下卷的前四章,但整个计划1978年去世终未能完成。;柳青认为生活高于创作,生活可以造就作家,作家的创作应该源于生活。同时,他认为小说应该以人为中心,描写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创业史》正是这一创作思想的产物。;2.《创业史》 《创业史》通过扩大借贷、进城买稻种、进山割竹子扎扫帚、密植水稻和统购统销五个场景的描写,表现了下堡乡第五村(即蛤蟆滩)的贫下中农在共产党员梁生宝的带领下组成

文档评论(0)

133****89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育领域编辑

认证主体牛**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