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神经组织李勇莉.ppt

  1.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三)神经干细胞 定义:具有增殖、分化成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潜能,并且能够自我更新的神经组织的细胞。 分布:大脑海马、脑和脊髓的室管膜下区。 标志性蛋白:巢蛋白(nestin) 功能:替换正常凋亡的细胞,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神经组织损伤后的修复。 当前第31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五\21点 概念: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与效应细胞 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 连接方式:轴—树突触、轴—棘突触、 轴—体突触 分类: 化学突触 电突触(缝隙连接) 二、突触(synapse) 当前第32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五\21点 树突 轴突 突触 当前第33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五\21点 突触的分类 按传递信息载体的不同分为 电突触 离子传递伴发电流传递 结构为缝隙连接 人很少 化学突触 以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 化学突触信息传递模式 突触前成分 突触间隙 突触后成分 当前第34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五\21点 化学性突触 突触前成分(突触小体): 突触前膜 突触小泡(含神经递质或调质) -突触间隙: 突触后成分: 突触后膜 受体和离子通道 当前第35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五\21点 突触(银染)Synapse 突触(电镜) Synapse 当前第36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五\21点 冲动 突触前成分 突触小泡脱离细胞骨架、移至 突触前膜、 释放内容物 突触间隙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后膜内通透性改变 突触后神经元(或非神经细胞)兴奋或抑制 当前第37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五\21点 突触的作用机理: 当神经冲动沿轴膜传至轴突终末时,即触发突触前膜上的Ca2+通道开放,细胞外的Ca2+进入突触前成分,在ATP的参与下使突触素发生磷酸化,促使突触小泡脱离细胞骨架,移附在突触前膜上,通过出胞作用释放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内,与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膜内离子通道开放,改变突触后膜两侧离子的分布状况,出现兴奋或抑制性变化,进而影响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的活动。 当前第38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五\21点 当前第39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五\21点 三、 神经胶质细胞 (neuroglial cell) 神经胶质细胞形态和种类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有所差别。 中枢神经系统和脑脊液循环 脑室 脊髓中央管 脉络丛 当前第40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五\21点 1.星形胶质细胞 体积最大呈星形,核圆色浅 胞质突起伸至神经元和突起间 (1)支持和绝缘 脚板贴毛细血管表面 在脑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 (3)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维持神经元的生存和功能 (4)增生修复神经组织缺损 2.少突胶质细胞 髓鞘形成细胞 3.小胶质细胞 有强吞噬功能 4.室管膜细胞 可产生脑脊液 (一)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 (2)保护作用 单核细胞 巨噬细胞 研究热点 当前第41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五\21点 室管膜 细胞 小胶质 细胞 神经元 胶质 界膜 有髓神 经纤维 星形胶 质细胞 毛细血管 有髓神经纤维 内皮细胞 少突胶质细胞 图21 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 细胞模式图 当前第42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五\21点 当前第43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五\21点 特点:胞突直而长,分支少, 胶质丝丰富. 特点:胞突粗,分支多, 胶质丝少. 1.星形胶质细胞: 当前第44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五\21点 星形胶质细胞有些突起末端扩大形成脚板 (特染) 胶质界膜 (神经胶质膜)或血-脑屏障 当前第45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五\21点 2、少突胶质细胞:胞体较星形胶质细胞小,核卵圆形,染色较深。CNS的髓鞘形成细胞. 当前第46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五\21点 3、小胶质细胞:是胶质细胞中体积最小的一种,核小,三角形,染色深,胞体突起细长有分支,表面有许多小棘突,有吞噬功能。可转变为巨噬细胞. 当前第47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五\21点 4、室管膜细胞:为立方或柱形,分布在脑室及脊髓中央管的腔面,形成单层上皮。脉络丛处可产生脑脊液。 当前第48页\共有79页\编于星期五\21点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1.施万细

文档评论(0)

Zhangqing099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何**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