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物过敏反应及其临床诊治.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页,共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一、概述 药物过敏反应(drug-induced allergy)是指有特异体质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的变态反应,属于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一部分。 人类首次观察到的药物过敏反应源于欧洲中世纪烈性传染病,如鼠疫、霍乱的肆虐时期,当时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注射幸存者恢复期的血清。当大量患者从这种治疗中获益时,却有少部分患者因注射血清而发生了严重反应,甚至导致死亡。 第二页,共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一、概述 基于对这种现象的研究,一门新的学科即变态反应学逐渐发展起来,并奠定了现代免疫学的发展基础。随着现代医学和药学事业的发展,许多高效而低毒性的合成药物及生物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提高了疾病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也导致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增加,此情况已成为临床医学一个突出的问题,应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第三页,共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二、病因 引起药物过敏反应的直接原因毋庸置疑是药物。儿童暴露于药物的程度和时间均低于成人,故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亦低于成人。引起儿童药物过敏反应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 (1)抗生素类,如青霉素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喹诺酮类等; (2)解热镇痛类,如阿司匹林、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等; (3)镇静及抗癫痫类,如鲁米那、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 (4)生物制剂类,如各种疫苗、血液制品、破伤风抗毒素等; (5)中药制剂类,如鱼腥草注射剂、双黄莲注射剂、板蓝根、丹参、六神丸、云南白药、牛黄解毒片、银翘解毒片等。 第四页,共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三、发病机制 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与个体遗传因素,药物进入人体的途径,药物配伍,机体的生理、免疫状态等多种因素相关。各种药物在不同个体、不同时期发生过敏反应的频率、严重程度和临床表现各不相同。新近的研究表明,阿巴卡韦、卡马西平和别嘌呤醇等多种药物过敏反应与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HLA-B-5701 基因分型诊断可减少阿巴卡韦过敏反应发生率,提示遗传因素在药物过敏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第五页,共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药物过敏反应可呈现各种类型的变态反应: (1)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本型在药物进入机体数秒至几小时后立即发生,可表现为荨麻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变应性鼻炎、哮喘发作等,严重者出现喉头水肿、窒息、休克甚至死亡。临床最常见于青霉素诱导的速发型过敏反应。 (2)细胞毒性反应:如药物导致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第六页,共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3)免疫复合物反应:药物与相应的抗体形成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并造成组织损伤,如血清病样反应。 (4)T 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本型在药物反应中最为常见,如药物接触性皮炎,口服磺胺类药物出现的固定性皮疹等。 第七页,共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四、临床表现 1、皮肤症状 最为常见,药物可引起多种过敏性皮疹,称为药物疹。儿童常见药物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固定性红斑: 是药物疹中最常见的一种,据统计,可占药物疹的22%~44%,皮疹为水肿性斑疹,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重症者斑疹上有1 至数个水疱或大疱。红斑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好发于口唇及外生殖器等皮肤黏膜交界处,常因摩擦引起糜烂。皮损局部伴瘙痒,皮损广泛者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红斑消退后常留下紫褐色色素斑,具有诊断价值。 第八页,共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2)荨麻疹: 表现为全身性大小不等的风团,扁平高起,形态不规则,伴有明显的瘙痒,部分患儿有发热、乏力、关节痛及腹痛等全身症状。 (3)猩红热样皮疹: 常伴寒战、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皮疹开始为大小不等的红色粟粒疹,从面颈、躯干、上肢向下肢发展,24 h 即可遍布全身,分布对称,呈水肿性、鲜红色,压之可退色。以后皮疹增多扩大,相互融合,可累及整个皮肤,酷似猩红热。但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猩红热的感染中毒表现。皮疹发展至高潮后,红肿渐消,继以大片脱屑,体温正常之后鳞屑即逐渐变薄、变细、变少,似糠秕状,皮肤恢复正常,病程不超过1 个月,一般无内脏损害。 第九页,共十八页,2022年,8月28日 (4)重症多形性渗出性红斑: 常伴寒战、高热,除皮肤损害外,眼、口、外生殖器等出现严重的黏膜损害及内脏损害,黏膜有明显糜烂、渗出,眼损害可导致角膜溃疡及失明。儿童尤为多见,本症候群亦可因感染诱发,与药物因素极难区分。 (5)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物疹: 最为严重的药物性皮肤损害,临床上并不少见,抗癫痫药卡马西平诱发该病近期屡见报道。

文档评论(0)

lan0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