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炭疽病拮抗菌SKL108的分离、鉴定及拮抗活性-《江苏农业科学》(2020年10期).docx

  • 0
  • 0
  • 约2.39千字
  • 约 23页
  • 2023-06-13 发布于北京
  • 正版发售

草莓炭疽病拮抗菌SKL108的分离、鉴定及拮抗活性-《江苏农业科学》(2020年10期).docx

  1. 1、本文档共23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草莓炭疽病拮抗菌SKL108的分离、鉴定及拮抗活性 作者:刘程程 王媛花 张雯婷 储西平 明亮 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20年第10期 摘要:为了寻找优质高效的生物菌种资源,从森林土壤中分離出175个菌落特征相异的细菌,以草莓炭疽病病原菌为指示菌进行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出一株拮抗效果最强的生防菌SKL108,抑菌率高达93.22%。经16S rRNA系统进化树分析,结合细胞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指标结果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萨拉曼卡假单胞菌(Pseudomonas helmanticensis)。利用平板对峙培养法研究该菌株的抑菌谱,结果表明,菌株SKL108对多种病原真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包括常见的番茄灰葡萄孢菌、水稻立枯丝核菌、小麦禾谷镰孢菌等。这一研究结果是萨拉曼卡假单胞菌作为生防菌在农业上的首次报道,也表明该菌株具有开发成生物菌剂的潜力。 关键词:拮抗菌;草莓炭疽病;筛选;萨拉曼卡假单胞菌(Pseudomonas helmanticensis) 中图分类号: S432.1;S436.68+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10-0125-05 收稿日期:2019-04-30 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编号:B。 作者简介:刘程程(1987—),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生物农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Tel:(025E-mail:626778317@。 通信作者:明 亮,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药剂型的开发和应用研究。Tel:(025E-mail:johnbright1300@163.com。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农作物面临多种病原菌的侵染威胁,近年来,农作物种类和栽培方式多样化,使得作物病害日趋严重。草莓因其口感和营养,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但草莓病害大量发生,消费者对草莓上农药残留更加关注。近年来,随着全国范围内设施草莓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空间密闭形成高温高湿环境,使草莓炭疽病发生日益严重,造成草莓减产25%~30%[1]。草莓炭疽病在草莓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危害[2-3],以苗期和移栽期最为严重,它是由草莓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agariae)、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和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等引起的,主要危害匍匐茎和根冠,造成根冠腐烂,最终导致植株萎蔫死亡,已严重制约了草莓产业的健康发展[4-7]。目前国内的防治措施正往生物防治方面发展,不仅因其环境友好、对人类健康安全,而且在防病的同时还能提高作物的品质和产量[8-9]。关于草莓炭疽病的生物防治,近年来国内外有少量报道,Freeman等利用4种木霉菌的提取物防治草莓、葡萄的炭疽病和灰霉病并取得了良好效果[10];张雪等的研究也证实了木霉菌剂能显著提高红颜草莓植株对炭疽病的抗病性[11];魏彩燕等鉴定出1株生防菌生防菌株MT-06对草莓炭疽病的生长抑制率达71.75%[12]。但国内的报道都尚在研究阶段,暂时还未有产品登记。因此,对草莓炭疽病有拮抗效果的拮抗生防菌亟待开发。 本研究从南京紫金山森林土壤这一相对原始的生态环境中筛选出1株对草莓炭疽病菌有强烈的拮抗效果的生防菌SKL108,经细胞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指标结果分析以及16S rRNA系统进化树分析,鉴定为萨拉曼卡假单胞菌(Pseudomonas helmanticensis),并利用平板对峙培养法研究了SKL108的抑菌谱。这为草莓炭疽病生物防治提供了优良的菌种资源,更为假单胞菌属作为拮抗菌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植物病原菌 草莓炭疽病菌、草莓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葡萄溃疡病(Botryosphaeria rhodina)病原菌均由江苏省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提供。 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水稻恶苗病(Gibberella fujikuroi)、水稻稻曲病(Ustilaginoidea oryzae)、小麦纹枯病(R. cerealis)、小麦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小麦全蚀病(Gaeumannomyces graminis)、番茄灰霉病(B. cinerea)病原菌均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提供。 1.2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拮抗菌分离采用TSA培养基[13]:胰蛋白胨 15 g,大豆蛋白胨5 g,NaCl 30 g,琼脂20 g,蒸馏水 1 000 mL,pH值7.0~7.6。 拮抗菌培养采用LB培养基:胰蛋白胨10 g,酵母提取物5 g,NaCl 10 g,蒸馏水1 000 mL,pH值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