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时期德语文学宗教语境及教育功能探讨-《青年文学家》(2015年26期).docx

  • 0
  • 0
  • 约1.05千字
  • 约 3页
  • 2023-06-12 发布于北京
  • 正版发售

启蒙时期德语文学宗教语境及教育功能探讨-《青年文学家》(2015年26期).docx

  1. 1、本文档共3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查看更多
龙源版权所有 启蒙时期德语文学宗教语境及教育功能探讨 作者:董加燕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6期 摘 要:启蒙时期德语文学的不断发展使其同新教世俗性包含着一类辩证冲突性以及和谐性的关系。该时期,现代德语文学由形成时期开始便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承担了传达真理的重要使命,针对大众开展道德教化。本文针对启蒙时期德语文学宗教语境与教育功能展开研究,对推动德语文学的优化发展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启蒙时期;德语文学;宗教语境;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6-100-02 1、前言 18世纪,启蒙运动成为该时期独具特色的文化、思想运动,其在以伏尔泰、卢梭等为首的法国实现了盛行发展。恩格斯曾经说过:法国为即将刮起的革命风暴而对大众头脑进行开导的众多大人物,自身便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他们并不认可各种类形式的外界权威。自然观、国家体制等各层面均会受到无情批判,也就是说一切均应受到理性审判,这代表第一次见到了曙光,即理性王国真正到来。德国作为启蒙思想的真正传人,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 2、启蒙时期德语文学宗教语境 康德在1784年撰写了有关什么是启蒙的文章,对于启蒙进行了清晰界定,即启蒙便是人们超脱自我而形成的不成熟。而不成熟也即如果不通过他人引导便无法通过自身的理智,并有勇气加以运用,这便是启蒙。柏林运动中领军人物德尔松也在同年撰写了什么是启蒙的有关文章,其观点明确,即启蒙以及教育文化对于社会生活进行了修正,为大众不断改善其社会状况所作出的努力以及不断奋斗换来的结晶。从民族的角度来讲,社会发展需要借助艺术以及勤奋才能越发同人们命运互相和谐,此民族会受到更多教育。恰恰教育包含启蒙以及文化,因而民族启蒙包含下述几方面因素。即知识分量、重要性,同人们命运之间的关系、知识在各阶层的弘扬传播以及同他们职责相一致性。 德国文化具有的特殊性令其启蒙精神有关崇尚理性的态度需要同马丁路德宗教发展改革进程的宗教文化协调融合。基于启蒙为界限,德国天主教同新教文化发展的越发泾渭分明,德国启蒙运动通常选择在新教区组织,该时期宗教性的缩减具体指正统教会其生活力度的减弱,并非普遍宗教文化的缩减。即启蒙运动之后,人们逐步淡化了教会信仰,参与礼拜以及仪式的人群总量降低,然而其宗教虔诚度或是对于集体组织的依赖性却从未消失。实际上是发展成为内心之中默默的信仰,转向对于艺术、文化、科技与大自然的崇尚热爱或···试读结束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