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精神与个人内在向度关系研究-《青年文学家》(2017年32期).docx

  • 0
  • 0
  • 约小于1千字
  • 约 3页
  • 2023-06-12 发布于四川
  • 正版发售

“慎独”精神与个人内在向度关系研究-《青年文学家》(2017年32期).docx

  1. 1、本文档共3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慎独”精神与个人内在向度关系研究 作者:韩英英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2期 摘 要:“慎独”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在儒学思想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都影响深远。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精神,“慎独”思想具有重要的古代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它也仍是个人自我修养与内在向度不断提升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对于当今人们自觉、自律意识的培养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慎独;个人;内在向度 作者简介:韩英英,1989年9月出生,女,汉族,河北省沙河市人,现就读于大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1 一、“慎独”思想的起源 “慎独”,一种儒家用语,从字面上看,即在独处之时,自己的思想、言行也要小心谨慎,换言之,就是我们要时时处处保持严于律己的姿态,遵道守德,而不随便偏离。 “慎独”思想最早蕴含在《诗经》中,《诗·大雅·抑》有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意思是,独自处于室内,也尚且不愧于神明。这里虽然没有出现“慎独”两个字,但却完全包含了“慎独”的含义。 “慎独”思想被明确提出是在《礼记》中的《大学》及《中庸》两篇。《礼记·大学》曰:“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中庸》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大抵都是在提醒:人往往在独处时,容易放纵自己,因此,道德修养要尤其警惕独处之时。至此,“慎独”思想开始逐渐作为独立的范畴而出现,后世的学者也大都以此为基础,继而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慎独”学说。 二、“慎独”思想的基本涵义 经过唐、宋、明、清等历代学者对“慎独”思想的逐步发展,最后形成两大基本涵义,分别从道德修养方法与道德修养境界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道德修养方法层面的“慎独” 这一层面的“慎独”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慎隐慎微;第二···试读结束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