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考试周刊》(2010年14期).docx

  • 0
  • 0
  • 约2.03千字
  • 约 10页
  • 2023-06-11 发布于北京
  • 正版发售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考试周刊》(2010年14期).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查看更多
龙源版权所有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作者:王嵩浩 周 静 来源:《考试周刊》2010年第14期 摘 要: 由于英汉文化无论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社会历史、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具有各自民族特色的两种习语的互译就必然存在困难。归化与异化翻译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习语的翻译,它们各有千秋,同时又存在不足。本文通过对归化、异化两个大方向进行细化和整合,对四种翻译策略进行简要论述,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英汉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 英汉习语 归化 异化 翻译策略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1.地理环境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其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海洋密切相关。所以,英语中出现了大量有关海洋与航海的习语,例如:He is all at sea as to what to do next.(他惘然若失,不知下一步该怎么办。)“all at sea”指在海上漂泊,失去控制,以致船上的人都不知身在何处。如今这一习语意为“不知所措”。此类短语在英语中大量出现,如a drop in the ocean,plain sailing,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feel under the water。 而中国以农业为主,因而中国人对航海知识就不太熟悉,却对农业非常了解。例如:“瑞雪兆丰年”、“枯木逢春”、“拔苗助长”、“顺藤摸瓜”、“瓜熟蒂落”、“斩草除根”、“卸甲归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等就是农耕生活的缩影。 2.风俗习惯 习语作为民族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必然与民族的风俗习惯紧密相关。英国人喜爱宠物的习俗对英语有很大影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对狗的态度。英国人对狗有极其深厚的情感,因此,“狗”在英语中常常有褒义色彩。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时。);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而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贱的动物,在习语中多带贬义,如“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狗腿子”、“狗急跳墙”等。如此看来,英汉语中狗的形象差距甚远,这给英汉习语的互译造成一定困难。如长期以来很多译者将“走狗”译为“running dog”,这不但不能传达汉语的本意,而且必定在英语读者的脑海中出现截然不同的意象。 3.社会历史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往往不能单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英法在历史上曾进行过百年战争,法国在历史上是英国的冤家对头,很多习语反映了英法曾有的矛盾。如take a French leave意指“不辞而别”,类似习语还有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而汉语中的习语很多来源于浩如烟海的中国经传典籍、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例如“叶公好龙”、“守株待兔”、“愚公移山”等源于寓言故事,“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画龙点睛”等出自神话传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古代文化,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等的习语。 4.宗教信仰 宗教对各民族的历史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许多习语带有深厚的宗教色彩。英美人信奉基督教,因此《圣經》中的一些故事和人物在西方世界家喻户晓,逐步形成了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又如as old as Adam直译是“与亚当一样老”,因为亚当是最早的人类,这一习语就译为“很久以前的、极古老的”。而在中国,佛教传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监督世人的行为举止。因此,就出现了与此相关的很多习语,如“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大慈大悲”、“不看僧面看佛面”、“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 既然习语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那么习语翻译就必然涉及文化转移的问题。译者在翻译处理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和相关原理对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进行分析和解读。 二、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 1.关于归化 所谓归化法则,即在翻译处理过程中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言读者靠拢,采取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派代表人物奈达(Nida)提出了“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主张。他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并仔细分析源语信息的意图,采用“功能同构”策略以寻求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的同等反应,即读者反应论。其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流,翻译过程注重人们从译文中获得什么,译文的表达方式是完全自然的。通顺的归化翻译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避免文化冲突,消除文化障碍,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纵观我国近百年来的翻译史,大部分时间是以归化译法为主要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