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合成色素的检测分析方法.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色素的发色机理 §2. 色素的分类 §3.食用合成色素的简介 §4.食用合成色素的安全性和使用注意事项 §5. 食用合成色素的液相色谱法检测 食品中合成色素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 色素,也称着色剂,用以改变食品的着色,以改善食品色泽,增进大众对食品的嗜好性,是构成食品的感官质量中最重要的属性之一。 §1 色素的发色机理 不同的物质能吸收不同波长的光,如果某物质所吸收的波长在可见光区域(400~800nm),那么该物质就会呈现一定的颜色,这种颜色是未被吸收光波反映出来的颜色。 1. 物质之所以能吸收可见光而呈现不同的颜色,是因为其分子含有某些特殊的基团即生色团(生色基或发色基),这些基团有: §1 色素的发色机理 它们的吸收波长在200~400nm之间,此时是无色的。如果分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色基共轭时,对光的吸收波长长移到可见光区,这时候该有机物才能显示颜色。 §1 色素的发色机理 2. 有些基团,如—OH、—OR、—NH2、—NR、—但这些基团与共轭键或生色基相连接,使共轭键或生色基的吸收波长长移而显色,这些基团称为助色团(如SR、—Cl、—Br等,它们本身的吸收波段在远紫外区,但这些基团与共轭键或生色基相连接,使共轭键或生色基的吸收波长长移而显色,这些基团称为助色团(助色基) 。色素都是由发色团和助色团组成。 §1 色素的发色机理 按照来源和性质分为两类:食用天然色素和食用合成色素。 第一类:食用天然色素 主要是从植物组织中提取的色素,也包括来自于动物微生物的色素,和少量无机色素。按其来源不同又可分为:(1) 植物色素,如甜菜红、姜黄、?―胡萝卜素等。(2) 动物色素,如紫胶红、血红素等。(3) 微生物色素,如红曲红等。如按其化学结构分,可分为:(1) 四吡咯衍生物,如叶绿素、血红素等。(2) 异戊二烯衍生物,如辣椒红、胡萝卜素等。(3)多酚类衍生物,如越桔红、萝卜红素等。(4) 酮类衍生物,如红曲红、姜黄素等。(5)醌类衍生物,如紫胶红、胭脂虫红等。此外还有甜菜红、焦糖色素等。 ①优点:安全性高;个别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②缺点:a.价格高;b.着色力差;c.不能配色;d.不稳定,易产生沉淀;e.可能存在异味。 §2 色素的分类 第二类:食用合成色素 是指用人工方法制得的有机色素。按它的结构不同又可分为偶氮类色素和非偶氮类色素,其中偶蛋类色素在体内可转化形成芳香胺,其在体内经N-羟化和酯化可转变为易与生物大分子亲核中心结合的终致癌物,而具有致癌性。另外人工合成色素在合成过程中可能会因原料不纯而受到有害物质(如铅、砷等)的污染。 ①优点:a.价格低廉;b.稳定性好;c.水溶性好;d.着色力强;e.可以配色,通过三种不同色泽的色素的混用可拼制出各种不同色谱,以满足加工食品的各种着色需求。 ②缺点:安全性低。 §2 色素的分类 我国批准使用的人工合成色素主要有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新红、柠檬黄、日落黄、靛蓝以及亮蓝等。 第二类:食用合成色素 一、主要着色剂的性质与毒性 1.苋菜红(Amaranth)为1-氨基萘-4-磺酸经重氮化后与2-萘酚-3,6-二磺酸钠偶合而成的染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常用的色素之一。其分子式为C20H11N2Na3O10S3,结构式为: * * §2 色素的分类 苋菜红为红褐色或暗红色粒状粉末,溶于水、甘油、丙二醇,难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耐光、耐热、耐盐,对柠檬酸、酒石酸稳定,遇碱呈暗红色,对氧化还原敏感。λmax=520±2nm。 毒理学试验证明有致肿癌性,有报道具有致畸性 代谢产物氨基苯磺酸钠与R盐对胎儿有毒,引起致死的剂量为200mg/kg,WHO规定苋菜红的ADI为0~0.5mg/kg体重。 国外允许使用在苹果沙司、梨罐头、果酱、果冻等食品中,使用量为0.2g/kg(单用或与其它着色剂混用),虾或对虾0.03g/kg(单用或与其它着色剂混用);冷饮10.0g/kg。 * * 2. 胭脂红(Ponceau 4R)为1-氨基萘-4-磺酸经重氮化后与2-萘酚-6,8-二磺酸钠偶合而成的染料。 本品为红色或暗红色粒状粉末,溶于水呈红色、溶于甘油、乙醚,不溶于油,耐光、耐酸、不耐热,易还原,遇碱呈褐色。λmax=508±2nm。 毒理学试验结果显示,以0.05%、1%浓度饲喂大鼠未见异常现象。WHO规定ADI为0.125mg/kg体重。 * * 本品外观为橙黄或橙色粉末,溶于水呈黄色,溶于甘油,难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耐光、耐热

文档评论(0)

祝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