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ppt

  1. 1、本文档共1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第二讲 “少儿期”的人格发育 一、“少儿期”的界定及其心理特征 二、“婴幼期”是人格(个性)发育的初始也是关键阶段 三、可怕的“应激源”及无奈的应激 四、“少儿期”易患的心理疾病 * 一、“少儿期”的界定及其心理特征 (一)我国古代的几个提法。 (二)弗洛伊德心理动力的“里比多”(5个期)。 (三)艾里克森的个性发展8阶段(即人生周期论)。 (四)笔者的一种整合。 * (一)我国古代的几个提法。 1、我国古代医学指出,男子8个月长牙,8岁(虚岁,下同)换牙,16岁阳道通,64岁精绝;女子7个月长牙,7岁换牙,14岁阴道通,49岁经绝。 2、民间说“兄妹7岁不同床(一个被窝)”。 3、“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 (二)弗洛伊德心理动力的“里比多” 。 1、“口腔(口唇、口欲)期”(0—1岁)。建立母婴关系,获得安全感、信任感及自信。母子分离,双方都会发生焦虑。婴儿对母亲的心理依赖,长大以后即成人,通过吸烟、吃口香糖等,以排解紧张或焦虑。“口欲”过于满足,就会过度依赖,嫉妒性强,自立能力差。独生子女就是。 2、“肛门(肛欲)期”(1—3岁)。建立与父母的关系。一方面孩子被父母控制,另一方面孩子也控制父母。孩子通过对父母的要求逐步扩大到对外界的要求。 3、“性器(阴茎、性蕾、俄狄浦斯)期”(3—6岁)。男女孩子都开始对男孩子的阴茎好奇、感兴趣。形成“三角”关系。 * (二)心理动力的“里比多”之二 。 4、“潜伏(冬眠)期”(6—12岁)。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这时期,男女孩子性的发展呈现“停滞”或“退化”的一种状态即“异性相斥”的假象。意义:兴趣投向外界,如喜欢“米老鼠”、“卡通”等,“里比多”升华为游戏和学习,是人格发展渐趋巩固的时期。 5、“青春(生殖器)期”(12—18岁)。到了青春期,躯体成熟,性的快乐开始集中到男女的生殖器上,即性能量的关注点指向异性成员。意义:喜欢交家庭成员以外的伙伴,模仿成人,开始与社会价值观同化。人格基本形成。 * (三)个性发展8阶段(人生周期)。 1、“婴儿期”(出生—1.5岁)——基本信赖对基本不信赖。相当于“口欲期”。 这一时期需要安静、舒适的环境。如果得到满足,就会对环境产生信赖;否则,将增长恐惧和不安情绪,形成猜疑或不信赖的品质。“婴儿期”的孩子“皮肤饥饿”,需要抚摩。孩子通过吃奶、接受抚摩,判断或体验母亲对自己的呵护值得信赖的程度。 * 个性发展8阶段 2、“幼儿前期”(1.5—3岁)——自律、自主对害羞与怀疑。相当于“肛门期”。 这时期的孩子想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想自己穿衣、吃饭,什么都想自己试试。这一阶段,是孩子形成自主或羞怯品质的时期。 孩子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尽管做得不好,但这表明孩子开始显现出个人的主动性和表达自己的意愿。这就出现一种矛盾或冲突:成人一方面要支持、鼓励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自主行动,又要启发、引导孩子对一些行为要进行适当或定点控制。成人支持、鼓励、启发、引导得当,孩子在满足许多主动性和意愿的同时也逐渐知道并学会一些控制;结果就会培养孩子自主、自律、意志等方面的良好品质。 反之,如果成人过于训斥或“溺爱”,孩子过于自律,就会无所适从,觉得自己不能自立,会产生羞涩感和怀疑等不良适应心理,这会使“意志”等品质发展不够。 在培养儿童自由活动的自主性的同时,给予他们一定的“限制”是必要的,因为他们存在着潜意识的捣乱性,还不能周密地考虑自己的行动及其后果;但“限制”一定是疏导、指导、辅导,即注意态度和方法。 * 个性发展8阶段 3、“幼儿后期”(3—5岁)——创新对罪恶(自发性对内疚)。相当于“性器(阴茎)期”。 这一阶段继续前一阶段的“自主性”的发展,依靠自己进行活动的欲求进一步扩大,是形成勇敢或怯懦的个性品质的时期。 这一阶段的孩子能自如地行走,明显地有了记忆与思维并且思维开始具有想象,能运用语言表达完整、准确的内容,好奇、好问、好探索,对周围的环境不但感到新奇,还跃跃欲试,要亲自动手探索、体验一番。比如,对面前的一口闹钟,孩子奇怪,为什么它会不停地嘀嗒或突然地丁零?于是他要寻个究竟,就把闹钟拆卸肢解。面对这种情况,父母怎么理解或对待呢?如果认为孩子是在创新,你就会赞许、鼓励、支持、引导孩子继续做类似的事;如果认为孩子是在捣乱、破坏,你就会讨厌、呵斥、限制、制止孩子的这类行为。父母不同的对待,孩子的个性发育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成人的态度和行为是前者,则孩子会形成勇敢、大胆的品质;反之,孩子则不敢越雷池一步,会产生自责、内疚、笨拙感、罪恶感,从而逐渐形成胆怯的品质,产生适应不良的心理。 这一时期的任务是在于发展孩子的自主的主动性。对孩子的主动探索行为,成人当然要引导。而中国当代,家长对孩子是束缚太过。动机是

文档评论(0)

艺文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罗**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