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与Biacore原理.pptxVIP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与Biacore原理.pptx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表面等离子共振 (SPR) 技术与Biacore原理 戴璐第一页,共二十六页。 表面等离子共振 (SPR)原理 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 消逝波:当光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达到90°时,折射光将完全消失,而只剩下反射光,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当以波动光学的角度 来研究全反射时,人们发现当入射光到达界面时并不是直接产生反射光,而是先透过光疏介质约一个波长的深度,再沿界面流动约半个波长再返回光密介质。则透过光疏介质的波被称为消逝波。 第二页,共二十六页。 表面等离子共振 (SPR)原理 等离子波:把金属表面的价电子看成是均匀正电荷背景下运动的电子气体,其中正、负带电粒子数目几乎相等,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等离子体。当金属受电磁干扰时,金属内部的电子密度分布会变得不均匀。因为库仑力的存在,会将部分电子吸引到正电荷过剩的区域,被吸引的电子由于获得动量,故不会在引力与斥力的平衡位置停下而向前运动一段距离,之后电子间存在的斥力会迫使已经聚集起来的电子再次离开该区域。由此会形成一种整个电子系统的集体震荡,而库仑力的存在使得这种集体震荡反复进行,进而形成的震荡称等离子震荡,并以波的形式表现,称为等离子波。第三页,共二十六页。 表面等离子共振 (SPR)原理 SPR光学原理:光在棱镜与金属膜表面上发生全反射现象时,会形成消逝波进入到光疏介质中,而在介质 中又存在一定的等离子波。当两波相遇时可能会发生共振。当消逝波与表面等离子波发生共振时,检测到的反射光强会大幅度地减弱。能量从光子转移到表面等离子,入射光的大部分能量被表面等离子波吸收,使反射光的能量急剧减少。可以从反射光强响应曲线看到一个最小的尖峰,此时对应的入射光波长为共振波长,使反射光完全消失的入射角就是SPR角。SPR角随金膜表面折射率变化而变化,而折射率的变化又与金膜表面结合的分子质量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对生物反应过程中SPR角的动态变化获取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特异信号。第四页,共二十六页。 SPR生物传感器SPR生物传感器的光源为偏振光(polarized light),传感芯片(sensor chip)表面镀有一层金膜,实验时,先将一种生物分子(ligand)固定在金膜表面,然后将与之相互作用的分子(analyte)溶于溶液(或混合液)流过芯片表面。SPR检测器能跟踪溶液中的分子与芯片表面的分子结合、解离整个过程的变化,不同角度的反射光的光强被记录后得到角度-光强曲线图,每条曲线的波谷即为该曲线的共振角,共振角对应的角度为共振信号(resonance signal),时间与对应共振信号的曲线即为SPR传感图(sensorgram)。第五页,共二十六页。 SPR生物传感器以免疫学分析为例,在金膜表面固定某种受体(如抗体),然后流过含相应配体(如抗原)的样品,配体与受体的结合将使金膜与溶液界面的折射率上升,从而导致共振角发生变化。为了表述的方便,共振角(或共振信号)可以用共振单位(resonance units,RU)来表示。对大多数生物分子而言,1000RU大约等于1mm2的面积上有1ng的质量变化,相当于溶液中蛋白浓度为6mg/ml。SPR生物传感器通过检测获得共振角的改变程度,便可以对配体浓度进行定量。第六页,共二十六页。 SPR 生物传感技术的应用领域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肿瘤研究免疫学和传染病神经科学生物制药蛋白质组学第七页,共二十六页。 Biacore可研究的生物分子范围蛋白质 DNA/RNA 脂类 /脂质体/ 生物膜 多糖 多肽 小分子 全细胞/病毒/微生物 第八页,共二十六页。 可分析的对象第九页,共二十六页。 Biacore核心组件 第十页,共二十六页。 Biacore提供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信息:有无结合 (Yes or No) 结合的特异性和选择性 (Specificity) 两种分子的结合强度 --亲和力 (Affinity) 结合和解离的快慢和复合体的稳定性 --动力学 (Kinetics) 功能复合体形成的参与者、协同者和组装顺序 (Mechanism) 分子结合的温度与热力学特征 (Thermodynamics) 目标分子活性含量的检测 (Concentration) 第十一页,共二十六页。 SPR光学组件第十二页,共二十六页。 微流控系统(IFC) 集成化、自动化的微流路控制系统 样品消耗量低 为互相作用分析而设计优化 第十三页,共二十六页。 微流控系统 (IFC)–流动池 IFC上有4个流动池可选择单独、配对、串联使用。 流动池为配对使用进行了优化(Fc1-Fc2, Fc3-Fc4) 第十四页,共二十六页。 传感芯片第十五页,共二十六页。 传感芯片第十六页,共二十六页。

文档评论(0)

SYWL2019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权威、专业、丰富

认证主体四川尚阅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江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10100MA6716HC2Y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