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学概论教案-文物的采集与保存.docVIP

科技考古学概论教案-文物的采集与保存.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33 TOC \o "1-4" \h \z 第三章 考古发掘中文物的采集与保存 1 第一节 考古发掘中文物的采集 1 一 考古发掘前地下文物与埋藏环境形成的平衡体系 1 二 地下文物出土时的环境突变 3 三 考古现场文物采集时的稳定性处理与环境控制 4 四 文物采集的一般方法 9 五 文物采集后的运输 11 第二节 出土文物的清理与修复 11 一 出土文物表面的清理方法 12 二 出土文物的修复与补缺 16 第三节 文物的保存 22 一 文物保存环境的调节与控制 22 二 常见文物的保存 27 本章参考文献: 35 第三章 考古发掘中文物的采集与保存 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无论是地下的埋藏环境,还是出土时的地上环境,文物所面临的损害都十分复杂。如果我们对考古现场出土的文物进行了有效地保护,那么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出土文物本身带有的各项信息。因此,在考古现场的文物保护,其主要任务就是:在文物出土的过程中,在保留出土文物资料完整性和不影响后续保护处理及考古研究的两大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环境对出土文物的影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对出土文物进行稳定性处理,使得发掘出土的文物在出土现场,得到妥善的保护。由此可见,将文物的物质实体、人文信息及历史遗迹完整保存下来,就是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的主要目的。 考古现场文物保护是整个文物保护处理工作的第一步,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以后的文物保护工作。与实验室内文物保护条件相比,考古现场的工作条件比较简陋,加上必须与田野发掘配合进行,因此,目前很难对出土文物进行十全周全的保护。也就是说,考古发掘现场的保护工作是属于抢救性、临时性的工作,它要为今后进一步地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阶段我们通常采取的工作步骤是:科学地采集、安全地运输和妥善的保存。 第一节 考古发掘中文物的采集 随着考古发掘的进展,在考古记录完成后,对出土文物进行采集是必然的。但是,在文物出土到文物被采集,中间是有一定时间过程的。在此期间,文物面临着从地下埋藏到发掘出土的环境突变给它带来的危害。要了解文物出土时面临的危害,就必须了解被发掘文物在地下与埋藏环境形成的平衡体系,以及文物出土时与大气环境建立的新平衡体系。 一 考古发掘前地下文物与埋藏环境形成的平衡体系 按照文物组成材料理化性能的不同,我们通常将文物划分为无机质类文物、有机质类文物和复合类文物。无机质类文物一般有:金属类的金、银、铜、铁、锡、铅器,石质类的石雕、石刻、玉器,陶瓷类的陶器、瓷器、玻璃等。有机质类文物一般有:竹木漆器、纺织品、纸张、皮革、骨角器等。复合类文物有壁画、泥塑、彩绘陶器等等。 文物在被埋藏之前,通常已经与当时的大气环境有过一定时间的接触,形成一定的表面状态。不同质地的文物,其在埋藏之前的情况各不相同。例如无机制类文物中的金属类文物:如果是长期使用的工具或兵器,就会形成打磨光滑的表面;如果是经常使用的炊具,就会在表面形成一层比较致密的氧化膜。而有机质类文物情况就比较复杂:长期使用的,通常都会已经老化腐朽;作为陪葬的,多数还是崭新的。无论它们在埋藏前的状况有何不同,在埋藏之后,它们都要与埋藏环境建立新的地下环境平衡体系。 不同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与地质条件的不同,文物的埋藏环境也各不相同。即便是在相同地区,文物不同的埋藏方式,其埋藏环境也不相同。另外,在土壤埋藏环境中,土壤的腐蚀能力与土壤的通气性(含氧量)、含水量、温度、电阻率、可溶性盐类种类与数量、PH值、有机质与微生物的存在等因素有关。因此,埋藏环境对文物的腐蚀十分复杂。文物与埋藏环境建立的平衡体系,必须根据埋藏环境土壤、水质、微生物等多项分析来确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中推论该地层出土文物的腐蚀类型与腐蚀程度。 在土壤环境中对文物影响比较大的因素通常有:通气性(含氧量)、含水量、PH值,它们决定了土壤中其它影响因素对文物的腐蚀作用,也决定了文物在地下埋藏过程中的寿命。 文物在地下埋葬的初期,与周围土壤环境进行部分或全面的接触,开始了一系列的腐蚀反应。比如有化学类的氧化反应、电化学反应、酸碱反应、水解反应,还有生物类的破坏与侵蚀等等。因地下相对湿度和温度等微观环境变化比较缓慢,含氧量也会逐渐耗尽,另外,大多数文物本身也会形成一层致密的腐蚀层,阻止反应的继续。因此,在一段时间之后,文物与地下埋藏环境的相互作用就会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形成一个地下文物埋藏环境的平衡体系。 例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夫人辛追尸体及其墓葬出土的纺织品,保存得非常完好,其主要原因就是深埋、长期密闭、缺氧封存。文物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图S3.1 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再如,西北干燥

文档评论(0)

子不语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平安喜乐网络服务,专业制作各类课件,总结,范文等文档,在能力范围内尽量做到有求必应,感谢

认证主体菏泽喜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山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371726MA7HJ4DL48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