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工程地质学范文).docVIP

浅议我国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工程地质学范文).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浅议我国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工程地质学范文) 文档信息 : 文档作为关于“建筑或环境”中“修缮加固与改造”的参考范文,为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素材摘取等相关工作提供支持。正文6168字,doc格式,可编辑。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浅议我国结构抗震设计问题 2 1.目前常用的五种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回顾: 2 1.1基于承载力设计方法 2 1.2基于承载力和构造保证延性设计方法 2 1.3基于损伤和能量的设计方法 3 1.4能力设计方法 3 1.5基于性能/位移设计方法 4 2.汶川地震给我们结构设计带来的启示 4 3.我国结构抗震思路存在的问题 5 文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问题 7 【关 键 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体系;选型 7 1.引言 7 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 7 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则 8 4.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选型 9 4.1依据建筑材料选型。 9 4.2依据结构形式选型。 9 5.结语 11 参考文摘引言: 11 原创性声明(模板) 12 正文 浅议我国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工程地质学范文) 文1:浅议我国结构抗震设计问题 1.目前常用的五种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回顾: 1.1基于承载力设计方法 此法又分为静力法和反应谱法。静力法是最早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将地震作用定量化为一总水平力作用于建筑物上,该力取值为建筑物总重量乘以一个地震系数,即认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随地基作整体水平刚体移动,其运动加速度等于地面运动加速度,由此产生的水平惯性力,即建筑物总重量与地震系数的乘积,并沿建筑高度均匀分布。不过根据结构动力学的观点,静力法并没有考虑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效应,即结构上质点的地震反应加速度不同于地面运动加速度,而是与结构自振周期和阻尼比有关。 采用动力学的方法,以地震加速度反应为竖坐标,以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为横坐标,所得到的关系曲线称为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并以此来计算地震作用引起的结构上的水平惯性力更为合理,这就是反应谱法。 然而,静力法和早期的反应谱法都是以惯性力的形式来反应地震作用,并按弹性方法来计算结构地震作用效应,当结构遭遇到超过设计烈度的地震作用而进入弹塑性状态时,这种方法显然是无法应用的。 1.2基于承载力和构造保证延性设计方法 为解决由静力法向反应谱法过渡问题时,人们意识到应根据结构的延性性质不同来取不同的设计地震加速度,由此引入了地震力降低系数R,将地震加速度反应根据结构的延性不同而将下来。以美国UBC规范为代表,通过地震力降低系数R将反应谱法得到的地震加速度反应值am降低到与静力法水平地震相当的设计地震加速度ad,即。地震力降低系数R对延性较差的结构取值较小,对延性较好的结构取值较高。 与考虑地震重现期的抗震设防目标相结合,采用反应谱的基于承载力和构造保证延性的设计方法称为目前各国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方法,此法实际是在对结构非弹性地震反应尚无法准确预知情况下的一种以承载力设计为主的方法。 1.3基于损伤和能量的设计方法 在超过设防的地震作用下,非弹性变形对结构抗震有着重要作用,但结构自身也因此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所以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非弹性变形以及由此引起的结构损伤就成为结构抗震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形成了基于结构损伤的抗震设计方法。反应结构损伤指标引入了能量耗散能力计算,从能量观点来看,结构能否抵御地震作用而不产生破坏,主要在于结构能否以某种形式耗散地震输入到结构中的能量。 基于能量平衡概念来理解结构的抗震原理简洁明了,但将其作为实用的抗震设计方法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尽管基于损伤和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在理论上有其合理之处,但直接采用损伤和能量作为设计指标不易为一般工程设计人员所采用,因此一直未得到实际应用。 1.4能力设计方法 二十世纪70年代后期,新西兰的专家提出了保证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足够弹塑性变形能力的能力设计方法,该方法基于对非弹性性能对结构抗震能力贡献的理解和超静定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实现具有延性破坏机制的控制思想提出,可有效保证和达到结构抗震设防目标,同时又使设计做到经济合理。 二十世纪80年代,各国规范均不同程度上采用了能力设计方法的思路。能力设计方法的关键在于将控制概念引入结构的抗震设计中,有目的的引导结构的破坏机制,避免了不合理的破坏形态,是一种主动抗震设计思想。 1.5基于性能/位移设计方法 二十世纪90年代发生在一些发达国家现代化城市的地震,虽然人员伤亡很少,但因高投资建筑物的结构损伤过大,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却十分巨大。因此在现代化充分发展的今天,再单纯强调结构在地震下不严重破

文档评论(0)

asen19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