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六国论》《阿房宫赋》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16《六国论》《阿房宫赋》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统编版必修下册《阿房宫赋》和《六国论》群文阅读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两篇课文的内容,把握两位作者的观点。 2.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作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理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3.探究两位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体会古代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作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理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有句话我们都熟知,那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而对于朝代兴替的思考,我们可以说历史很残酷,理解多角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房宫赋》和《六国论》,来探一探杜牧和苏洵对秦与六国亡国的一些想法。 (二)活动一:填一填,溯源归因 (1)两位作者的观点各自在文章的第几段? 共识:在《阿房宫赋》最后一段,在《六国论》的第一段。 (2)齐读《阿房宫赋》的最后一段和《六国论》的第一段,提炼作者观点。 共识:关于秦和六国灭亡的原因,杜牧认为是统治者“不爱其人”;关于六国灭亡的原因,苏洵认为是六国“以地赂秦”。 (3)杜牧和苏洵这么归因的依据在哪里?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并填入表格。 (4)在表格内容呈现的过程中,对这几话句子作简要赏析。如: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排比、比喻等修辞,表达了作者对秦王朝奢靡生活的惊骇之感。 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剽掠”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六国统治者手段的残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秦王朝的质问和控诉以及无奈的复杂情感。 (本活动旨在锻炼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的能力。学生能提炼和梳理相关内容,能赏析相关语句,感受语言带来的魅力。) (三)活动二:议一议,思辨明理 有人说《六国论》可以说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至少在论点、论据、论证三个方面都存在着致命弱点。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文本和助读材料说说你的理由。 同意。如: (1)“其实百倍”不符合史实。同时从助读材料的表格中也可知六国是被迫割地而非主动赂秦,所以论点的表述也存在不妥。 (2)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所以文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言下之意燕国不采用荆轲刺秦王的计谋,就不会招致祸患,既然不会,它就不会灭亡。秦国不灭燕国。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荆轲刺秦王乃是秦兵旦暮渡易水背景下发生的,实在是无奈之举。作者因果颠倒,论证逻辑有漏洞。 …… 不同意。如: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破灭就是软弱退让,就是长对方气焰,灭自己威风,最终削弱的是自己,这确实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之一。 (2)“赂秦而力亏”,用土地贿赂秦国,在一减一加,此消彼长中确实会削弱自己的实力,增强秦国的国力。 (3)“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说得很有道理。 一个国家的土地数量确实是有限的,欲望也确实是无限的,以地赂秦只会陷入恶性循环。 ??? …… 活动小结: 各有各理,但《六国论》确实存在概括论点片面、论据与史料不实、论证逻辑不严密、因果不必然、假设不能作为论证依据等问题。 (本活动旨在锻炼学生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的能力。学生能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作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理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四)活动三:想一想,洞察目的 苏洵任性地把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到贿赂秦国。而杜牧也任性地把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仅仅归结于统治者不爱其民。那么,我们如何看待他们的这种任性? 结合助读材料中的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 共识:两者都是缘事而作,都是为了针砭时弊,借古讽今,对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规劝。 活动小结: 我们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角度,总会有不同的看法。观点未必全面,可能偏于一面,却都是作者基于现实政治需要的清醒认识,体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在两人这种任性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正是他们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理性。 (本活动旨在锻炼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的能力。学生能理解两位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领会古代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结束语 六国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却亡于秦国。秦国横扫六合,所向披靡,却二世而亡。这一段历史注定会吸引众多文人的目光。不仅杜牧、苏洵写过相关的文章,贾谊、苏轼、苏辙、李桢也写过,但他们的观点又各不相同。同学们可以在课后阅读这些文章,进一步感受多维视角里探求真因的魅力。 助读材料 材料一: “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上知己文章启》) 材料二: 北宋中期外患频发,朝廷一味割地苟安。1005年(宋真宗景德二年)在宋军战胜的情况下,宋为求得在白沟河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8****797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