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矿区概况及地质特征.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 1 矿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1.1 矿区概况 一、位置与交通 内蒙古蒙发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呼和乌素煤矿位于东胜煤田补连区李家塔井田内,行政区划属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管辖。煤矿地理坐标为: 东 经:110°06′58″—110°09′15″; 北 纬:39°21′20″—39°23′22″。 矿井至乌兰木伦镇约5 km,至伊金霍洛旗政府所在地约35km,至鄂尔多斯市(东胜区)70km,鄂尔多斯市至包头市90km,至呼和浩特市330km,其间均为一级和高速公路连通。矿井交通便利。 详见交通位置图1-1-1。 二、地形地貌 受井田东部乌兰木伦河及北部呼和乌素沟水系侵蚀作用影响,井田内地势总体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海拔高度在1275.8~1126.1m 三、水 系 地表水系主要有乌兰木伦河及其支流呼和乌素沟,乌兰木伦河在附近由北向东,弯曲通过,流向东南,常年有地表迳流,在陕西省境内汇入窟野河后注入黄河。该河为区内最大河流,平时水期流量3.13m3/s,最大洪水流量1395m3/s(1989年7月21日 四、气象及地震情况 该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属典型的高原半干旱—干旱大陆性气候特征。其特点是夏季炎热,最高气温达36.6℃;冬季严寒,最低气温零下29.6℃;平均气温6.2℃。昼夜温差较大。年降雨量平均194.7-531.6mm,平均为364.9mm,雨季多集中于七~九月份;年蒸发量2297.4-2833.7mm,平均为 依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CB-18306-2001),该区地震动峰加速度值为0.05,对照烈度6度。发生强烈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五、周边煤矿 矿井北部是乌兰露天煤矿,东部是王家坡煤矿,西部是李家塔煤矿,南部是神东公司补连塔煤矿,生产能力为2000万吨/年,采煤工艺为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目前各矿与本矿之间无越界开采情况发生。周边各矿井对呼和乌素煤矿的安全生产均无影响。 六、矿区内工农业生产概况 该区属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农业区。煤炭资源丰富,矿业开发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煤炭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重要作用。 1.2 井田地质特征 一、区域地质 1、区域地层 本区地层属华北地层区鄂尔多斯—陕甘宁分区,伊克昭地层小区。全区大部分为第四系风积沙覆盖,基岩仅在乌兰木伦河、呼和乌素沟两岸出露。地层由下至上有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中统直罗组(T2z)、安定组(T2a)、侏罗系上统—白垩系下统志丹群(J3-K1zh);第三系上新统(N2)和第四系(Q4 2、区域构造 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的鄂尔多斯台向斜中,褶皱断裂不发育,地层产状平缓,近于水平,为一微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倾角1~3°,没有发现对煤层有破坏作用的断裂构造。 3、岩浆岩 本区岩浆岩不发育,未发现任何岩浆活动,未发现对煤层有破坏作用的岩体和脉岩。 二、井田地质 1、地 层 井田大部分为第四系风积砂与黄土覆盖,基岩仅在区内较大的沟谷中零星出露,据钻孔资料揭露,井田内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上三叠统延长组(T3y) 岩性特征为灰绿、灰白色中粒石英砂岩,含较多的云母及少量的暗色矿物,中上部夹煤线或油页岩,该组地层为煤系地层的沉积基底。 (2)中下侏罗统延安组(J1-2y) 该组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岩性主要为灰、灰白色砂岩及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和煤组成,该组地层的上部含煤性较好,发育的煤层厚度大,层位稳定,本矿所采的3号煤层就位于延安组的中部,上部煤层含煤性差,不可采;下部含煤性较差,煤层层数多,层位不稳定,且厚度较小。该组地层平均厚度为193.46m,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3)中侏罗统直罗组(J2z) 该组地层岩性为一套杂色的细、中粒砂岩,泥质或粘土质胶结,较疏松,含有铁质结核和硅化木。区内所有钻孔揭露,由于遭受后期剥蚀,厚度在横向上变化较大,平均为92.7m,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4)第三系上新统(N2) 井田内零星赋存,主要岩性下部为灰色、棕黄色砾岩夹棕红色砂岩,呈半胶结状态,松散;上部为粉红色砂质粘土、亚砂土,含白云母碎片及钙质结核,该层不整合于老地层之上。 (5)第四系(Q) 井田内广泛分布,不整合于老地层之上,底部为更新统马兰组黄土(Q3m),岩性为淡黄色亚砂土,柱状节理发育,含钙质结核,厚约12m;下部为更新统淤积层岩性为砂、粉砂及黑色土壤层,局部赋存;上部为全新统主要为风积沙(Q4eol),其次为河流淤积层(Q4al)及洪积层(Q4pl 2、构 造 井田含煤地层的构造形态与区域含煤地层构造形态基本一致,总体为一向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1~3°,无大的褶皱,仅沿走向和倾

文档评论(0)

153****977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