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docx

《比较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 2 《比较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一、课程简介 比较文学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学与文学,或者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等的关系。“比较文学”课程主要介绍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历史与现状;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与原理;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其中,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包括文类学、主题学、译介学、形象学,思潮流派比较研究、类型学、比较诗学等方面,跨学科的研究主要包括文学与心理学、文学与宗教等方面。 相关思政元素:爱国情怀、责任、救亡图存、民族意识、责任担当 二、教学目标 课程注重知识、能力和价值三维目标的培养。在知识讲授方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比较文学知识体系,注重课程的理论性,让学生系统了解自比较文学诞生以来的各种理论学说,并通过具体的作品案例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进而全面掌握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自觉意识、理论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能力培养方面,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逐步培养学生的学术敏感性,尤其注重对学生进行资料检索能力、文献整理归纳能力、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的学术训练,强化学生的世界文学意识和比较文学意识,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眼光。在价值塑造方面,强化课程的人文性,突出学科育人特性,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当中,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大学人文教育的核心要求,重视人生意义,注重人文关怀,涵养人文精神。 案例:丹心报国:林纾翻译中的“爱与担当” 一、案例(材料)简介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一生共译出外国作品246种,其中世界名著40余种,在我国翻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译作不仅影响了钱钟书等翻译家,贯穿其翻译生涯的爱国之情,还对后世影响深远。 林纾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华民族饱经沧桑、历经磨难的年代。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我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亡国灭种成为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的最严重危机,救亡图存是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的最紧迫的时代主题,也是林纾翻译外国作品的主要动机之一。林纾的翻译鲜明地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自觉的担当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纾满怀着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以手中之笔为武器、以翻译为手段,希望通过自己的译作达到唤醒同胞、救亡图存之目的。在《〈不如归〉序》中,他自比为漫漫长夜中的“叫旦之鸡”:“纾年已老,报国无日,故曰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恒于小说序中,摅其胸臆。非敢妄肆嗥吠,尚祈鉴我血诚。”“叫旦之鸡”不仅宜泄了林纾的痛苦、矛盾和困惑,也是林纾对自己“启蒙者”、“救亡者”的身份定位。 开启民智是贯穿于林纾近30年期译生涯的—条鲜明主线。林纾在其1900年的《<泽林>序》中说:“吾谓欲开民智,必立学堂;学堂功缓,不如立会演说;演说又不易举,终之唯有译书。”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林纾的强烈的爱国之心、拳拳的爱国之情却跃然纸上。林纾往往会在为译作所撰写的序跋中抒发自己的爱国之心,在《爱国二童子传?达旨》中,林纾写道,“畏庐者,狂人也,平生倔强,不屈人下,尤不甘屈诸虎视眈眈诸强邻之下。……死固有时,吾但留一日之命,即一日泣血以告天下学生,请治实业自振。更能不死者,即强支此不死期内,多译有益之书,以代弹词,为劝喻之助。”在此,林纾鼓励广大学生投身实业,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由此可见,林纾是怀着一颗报国救亡之心来从事翻译事业。 作为一位赤诚的爱国主义者,林纾的爱国思想在他的翻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黑奴吁天录》是林纾自觉主动地开始翻译的。他在译完此书后给远在福州的经师谢枚如写信道:“顾国势软弱,兵权利权,悉落敌手,将来大有波兰、印度之惧。近新翻一书,名《黑奴吁天录》……纾江湖三载,襟上但有泪痕,望阙心酸,效忠无地,惟振创精神,力翻可以察觉世士之书,以据吾国果毅之气。或有见用者,则于学堂中倡明圣学,以挽人心,他无所望矣。”可见,之所以要选择这个文本,是因为林纾从《黑奴吁天录》中的黑奴所受的虐待,联想到我旅美华工备受的凌辱和折磨,他希望能借助翻译这本书来惊醒国人亡国亡种的危机感,使中国人从黑人的悲惨遭遇中看到自己的命运,以激起国人的爱国心,并努力挽救国家的危亡。 林纾不仅翻译小说,也大力提倡向西方学习之。难能可贵的是,林纾力倡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不忘呼吁“故不可废”。林纾认为外国的东西不是都比中国好,他在《块肉余生述?前编序》中说:“不必心醉西风,谓欧人胜于亚,似皆生知良能之彦。”林纾学习西方原则是“学盗之所学不为盗,而但备盗”。这也是林纾用文言文译介西洋小说大都有所删改,而且几乎每篇译作写有序跋的一个原因。林纾的这一态度在今天依然值得借鉴。 二、案例(材料)点评 (一)适用范围 本案例适用于“比较文学”第一编第三章“译介学”中第二节“翻译中的创造

文档评论(0)

印刻时光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知识就是力量

认证主体张**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