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学概论》课件第六讲真实.pptxVIP

《文化遗产学概论》课件第六讲真实.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化遗产学概论第二单元 遗产价值学第六讲 遗产真实性相关问题小目:1.遗产真实性的认知过程2.遗产真实性是价值问题3.遗产真实性的要素排序一、遗产真实性与价值判断真实与虚假,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虚假的产生是来自人的造假,如果不是有人将假的说成或做成真的,就不存在真与假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地球自然演进产物的自然遗产,本来就没有真与假的问题,遗产的真实性问题只存在于文化遗产之中。奇怪的想法:中国某世界遗产景区想在所在地打造世界自然遗产微缩景区遗产的真实性问题是伴随着人的行为产生的,是人们对文化遗产价值的基本判断。那么,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存在着真与假的问题,也都存在着判断真与假的问题。例如节庆表演,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表演主要出现的重要节日和婚丧嫁娶之时,是当地居民基于传统的自发行为。凡是外界为了旅游等目的,在非时、非地、非自觉的情况下,取用传统表演元素编排和导演的表演,都有违遗产的真实性。不具备或仅有很少的遗产价值。苗族节庆的舞蹈与旅游表演的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与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节庆表演之类容易判断,难以判断的是传统工艺一类遗产的真实性。例如土法造纸,遗产真实性不是造纸的器具和产品,而是掌握这种造纸工艺的人及其工艺。这项工艺包括从原料加工到产品完成的全过程是否采用传统技艺完成,至于纸张原料来源和纸张销售对象,是属于另外一个问题。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可移动文物的真实性的价值判断比较容易,任何思维正常的人都不会认为一件假的文物具有文物的价值。民国易宗夔《新世说》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毕秋帆抚陕时,喜搜集秦汉碑碣。值生辰,某令特献古砖十数方为寿,并将砖名拓出,装成册页,古雅可爱。毕见之大喜,出劳其仆曰:‘我生日惟尔主所赠特风雅,甚荷厚意,然未免劳苦矣。’仆遽应曰:‘然,即小人于此事,亦出力不少。’毕询其故,仆遽将其主人如何觅旧本摹,如何在某处定造,如何著色,如何使之剥落,如何使之生苔藓之术,一一言之不稍讳。毕面赤,不作一语,拂袖而入,旁人皆匿笑。”毕沅小像(1730-1797)不可移动文物,由于其体量巨大,结构复杂,材质多样,涉及问题多样,自然就容易产生真实性的问题。因为这类文物从它被创造迄今,往往经历过维修工程,并且现今也还要对它加以维护,才能将其保存下去。这是当我们面对这样的一个不可移动文物时,就会面临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如何对待早先施加在文物上的那些该文物本来没有、或尽管有却不是该文物的最初原物的那些构件和附属物;二是当该文物的某些部分已经老化而不能在维持其自身稳定性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复制这部分以更换原来的部分构件。不可移动文物的这些部件的更换,现在完全可以模仿原先的设计,采用原先的工艺,使用原先的材料,保证原有的结构,甚至还可以复现原有的色泽和色彩,但这个新更换上去的部件已经不是该文物的原有部件,这就产生了文化遗产真实性中年代价值的真实性问题,以及年代价值与新物价值的冲突问题。只要有一定文化素养的人都知道,只有具有年代价值的“原物”才具有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价值;然而,当一处不可移动文物如果不采用“新物”更替部分原物的情况,该文物就有可能出现危险,这又如何是好?西方的不可移动文物大都是砖石结构,其材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即使建筑垮塌,雕像崩裂,其残余部分往往也会长久的耸立地表,成为一道人文和自然交互作用的景观,从而形成西方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废墟”爱好倾向。因而西方文化遗产保护的学者,拒绝对已经修复残缺的建筑物和雕塑,希望保留这种岁月的痕迹,就成为了他们根深蒂固的一种观念。反映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上,就是遗产价值体现在遗产现状的“绝对真实”。东方的不可移动文物,基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一直是以土木材料为主要的建筑和雕塑材料。土木建筑不耐久,一旦没有人使用或年久失修,只要屋顶发生塌漏,很快就会消失。因而,因而中国人的“怀旧”情节更多的是附着在古迹上的古代的人和事,而非物本身,因而对这个物究竟是否真正是那时之物,并不十分在意。河北正定隆兴寺御书楼左1901年右1920年河北正定隆兴寺大觉六师殿左1901年上1933年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观:1. “重道抑器”与“借物咏志”2. “革故鼎新”与“厚古薄今”3. “新陈代谢”与“生生不息”——有学者如是说至于介于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间、兼具二者特色的文化景观类型遗产,其真实性的问题更加复杂。这里就不再多说了。二.遗产真实性的认知过程民国易宗夔《新世说》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毕秋帆抚陕时,喜搜集秦汉碑碣。值生辰,某令特献古砖十数方为寿,并将砖名拓出,装成册页,古雅可爱。毕见之大喜,出劳其仆曰:‘我生日惟尔主所赠特风雅,甚荷厚意,然未免劳苦矣。’仆遽应曰:‘然,即小人于此事,亦出力不少。’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8****436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学海无涯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