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中医药的影响.docx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凡称得上伟大的文明,必有其外延的本能,同时在经受另一文明的渗透或猛烈冲击之后 ,仍能固守其特色,且经久不衰。中国传统医药即具有这两大特点,在其所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中,佛教是最广泛、最持久、最深刻的。今天,我们来讲一讲佛教对于中医药的影响。佛教对于中医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医学理论、医术、方药、医德。 第一,医学理论方面。中国佛教医学的“四大”学说和“百一”理论,与中医五行学说相似,都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朴素唯物论思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都不是永恒的,而是生死变幻。认为人患病有二因缘:兵刃刀杖、坠落推压、寒热饮渴为外缘,饮食不节、卧起无常为内缘。同时指出七情五志亦可致病,与中医学的外因、内因基本一致。 佛教医理对中医学的促进作用,则具体体现在如下几点: 第一是渗入了中医基础理论。佛教认为,人身由四大构成。《佛说五王经》说:“人由四大和合而成其身,何谓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作。”这一思想很快影响到中医理论。 陶弘景首先援佛入医。后世医家如王焘、巢元方、孙思邈、喻嘉言等均试图用此理论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虽然与中医“五行说”结合并未成功,但为中医学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第二,对中医病因学产生影响。佛教提出了诸多病因说,如《佛说佛医经》还指出患病的十种原因,即十因缘为“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佚,六者嗔恚(chēn huì),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对中医学的病因学说有参考价值。 第三,对中医经络学的启迪。主要是提出了十三经脉学说,对中医经络学有借鉴作用。 第四,促进了中医治疗学的发展。《佛说医喻经》对医者水平作了明确划分:“如世良医,知病识药。有其四种,若具足者,得名医王。何以为四?一者识其某病,应用某药;二者知病所起,随起用药;三者已生诸病,治令病出;四者断病源,令后不出。”与中医“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藏经》中记录了佛教医学治疗法则“八术总摄医方”:“一疗被刺针法;二疗破伤法;三疗身疾;四鬼损;五中毒药;六疗孩童;七延年;八养生。” 除了汗、吐、下等常见治法之外,佛家尚有香囊、灌肠、烟薰、灌鼻、药浴、服水、咒禁等独特疗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的治疗方法。 第五,深化了中医养生学与心理学。佛教精神卫生思想极为丰富,甚至可以说它自成一套体系,通过参禅打坐,内省静虑,努力摆脱世俗杂念的束缚、名色的诱惑等诸多烦恼,以达到清静自然、调养心神的境界,这与《黄帝内经素问》“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宗旨颇为接近。 另外佛家修性还强调“自渡渡人”乃至“普渡众生”,乐施行善,众善奉行,并且行善不望回报,不求名利。因为能做到真诚行善,由此便得到心理上的快乐和满足。例如:我们在名山寺院里,常可见到笑口弥勒的塑像,他笑容可掬的神态,十分逗人喜爱;他坦腹跌坐,腰肢粗大,令人忍俊不禁。 第二,医术方面的影响。 对外科手术与金针拔障术有一定影响。例如,汉安息僧人安世高译的《女祗zhī域因缘经》记载了印度王祗zhī域的神奇医术,其中开颅、剖腹、神膏之类与《后汉书》记载的我国神医华佗事迹相仿。南北朝时两次译入的《大般涅磐经》卷8记载有目盲者求医,“良医即以金篦bì决其眼……(盲者)乃言少见”。可知印度当时已有金针拔障术。 佛医的专科特长体现在眼科、伤科和妇科。眼科如金针拨眼治白内障的“金篦bì术“及其它手术和药物方法如用夜明砂和羊肝等明目等。伤科方面,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又名《理伤续断方》,是唐朝僧医蔺道人拟定撰写的,对后世骨伤科发展影响甚大,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妇科方面,晋僧医于法开曾治妇人难产。后从事妇科的僧医增多,并出现了寺院办女科,以浙江萧山竹林寺最为著名,有《竹林女科秘方》等近40种医籍,在中医界产生较大影响。 第三,佛教对于方药的影响。 中国佛教医学的“天下物类,皆是灵药 ”的思想,开拓了中医药学的视野.丰富了药物学知识和治疗手段。佛典中记载了草类、木类、动物类等生物达数千种,其中常用药物约320种,这些缘于印度、东南亚和西域等地的外来药物,如术香、丁香、龙脑、豆蔻、乳香、郁金、阿魏等2O多种,伴随佛经传入我国,成为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我国许多药物亦传入印度,如人参、茯苓、当归、远志、麻黄、细辛等 第四,佛教对于中医医德同样产生了影响。佛教的“慈悲”、“平等”、“爱人”、“行善积德”等观点,经历代消化吸收,已经成为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传统医德的重要依据。 可见,佛教与中医药如此密切相连,在数千年历史中彼此交融,相互促进,印证和说明了中国历史上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吸收,中医学术体系之所以有它顽强的生命力,就在

文档评论(0)

Zui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文档,资源共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