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 水痘和带状疱疹.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 痘 带 状 疱 疹 概 述 同一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临床特征: 水痘:原发性感染,多见于儿童,同时出现的、全身性丘疹、水疱及结痂 带状疱疹:潜伏于感觉神经节的病毒再激活后发生的皮肤感染,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出现呈带状分布的、成簇出现的疱疹,常伴局部神经疼痛 水 痘 发 病 机 制 飞沫、直接接触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呼吸道黏膜细胞 大量增殖 血液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 病毒血症① 血液 病毒血症② 皮肤 主要 偶有 肺脑肝等内脏损伤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出疹前1-2日至疱疹全部结痂) 病毒存在于患儿上呼吸道鼻咽分泌物及疱疹液中 传播途径:飞沫、直接接触 易感者:90%患儿年龄<10岁,高峰为1~6岁 病后持久免疫 冬春季节高发 典型水痘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10~24天,一般2周左右 前驱期:1~2天,年长儿可有上感表现,幼儿常无 出疹期: 皮疹形态:红斑疹/丘疹 疱疹 脓疱 结痂,可同时出现 疱疹:泪滴状,清亮,3~5mm,红晕 脓疱:内容物变浑浊,易破、痒 结痂:从水疱中心开始干缩,愈后不留疤痕 分批出现,同时存在:每批历时1~6天,高峰期有多形态皮疹,一般2~3批 向心性分布,首发躯干,后至脸、肩、四肢,在受压和受刺激部位皮疹密集 粘膜皮疹可出现在口腔、结膜、生殖器等处,易破溃形成溃疡 自限性疾病,一般10天 成人症状较重,易并发水痘肺炎 重症水痘:多发生在恶性病或免疫功能受损病儿。出疹1周后体温仍可高达40~41度,皮损常呈离心性分布,四肢多,水疱疹有脐眼,偶为出血性 先天性水痘:孕妇患水痘时可累及胎儿,在妊娠早期感染,可致多发性先天性畸形。如头小畸形、白内障、肢体萎缩、肠梗阻等。病死率高 常见并发症 皮肤继发感染:最常见,如脓疱疮、蜂窝组织炎 血小板减少:引起皮肤、粘膜出血 水痘肺炎:原发性--成人(水痘病毒,病程早期) 继发性--儿童(化脓细菌,病程后期) 脑炎:出疹后1周,可致死或留后遗症 肝炎:ALT升高,少数肝脂肪性变,伴发肝性脑病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疱疹刮片 血清学 病原学 病毒分离 抗原检查 PCR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 (接触史) 临床表现 (皮疹特点) 鉴别诊断 1.带状疱疹 2.脓疱疹 (疱疹液可鉴别,皮肤病) 3.丘疹样荨麻疹(无红晕,不结痂,不累头部口腔) 治疗原则 一、一般及对症治疗 患儿不能上学(在家隔离)。 大量喝水,休息。 保持皮肤清洁干爽,不宜洗浴。 疱疹破裂,可涂龙胆紫或阿昔洛韦软膏,每天三次。局部或全身使用炉甘石洗剂止痒; 不要压挤水痘,否則结痂后会留下小点,持续2-3年。水痘可完全痊癒,一般不会留下疤痕。 为防止小儿抓破疱疹引起继发细菌感染和瘢痕,应剪短指甲,可以戴手套或用纱布包住手指。 二、抗病毒治疗: 阿昔洛韦; 可口服清热解毒的中药如板兰根冲剂; 三、防止并发症: 合并细菌感染时及早使用抗生素; 注意: 发热者禁用阿司匹林(Reye综合征) 禁用激素,如水痘前已长期使用激素的患儿,应尽快减为生理剂量或停止使用 预防 丙种球蛋白、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 对使用大剂量激素、免疫功能受损和恶性病患者,在接触水痘72小时内 易感孕妇在妊娠早期接触水痘者;如患水痘,最好终止妊娠 母亲在分娩前5天或后2天内患水痘的新生儿 带 状 疱 疹 在水痘的发病过程中,VZV通过皮肤和粘膜的破损处进入感觉神经的末梢,然后沿着感 觉神经上行到达感觉神经节。 在感觉神经节中,VZV建立了一种隐性感染状态,并且这种状态可以持续终生。 当机体免疫力下降,VZV在神经节内复制,播散,造成神经元的坏死及剧烈的炎症反应,VZV沿着感觉神经纤维下行,造成了剧烈的神经炎,这时就出现了难以忍受的神经痛,病毒由神经末梢释放到皮肤或粘膜中,这时成簇的红斑,水疱就出现了。 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局部皮肤先有灼痒、痛、感觉异常 皮损:1-3天,红斑、丘疱疹、水疱 分布:沿周围神经排列呈带状 单侧分布,不超过体表正中线 好发部位:肋间神经、腰骶神经、三叉神经、颈部神经、 伴随症状:显著疼痛 特殊类型:不全性、坏疽性和播散性

文档评论(0)

一壶清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